
走訪小龍蝦養殖戶 
給花椒修枝 
給佛手園除草 
第一書記黃周波走訪群眾 
養殖戶收獲小龍蝦 
村民花椒基地務工 初夏時節,走進玉溪鎮新田社區,村容村貌整潔衛生,道路平坦幹淨,山上處處是花椒,田裏小龍蝦在覓食,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昔日的貧困村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新田社區流轉土地2800多畝,花椒種植1000多畝,小龍蝦養殖1000多畝,經果林及蔬菜種植600多畝。就近吸納務工人員約200多名,人均務工收入每年6250元,形成了多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脫貧致富路。 1000畝花椒披綠一片山坡 5月11日,新田社區的花椒地裏熱鬧非凡,到處是忙著修剪花椒的身影。以前的新田社區由於居住環境差,加之坡地工程性缺水,是玉溪鎮典型的貧困村,6個村民小組,1166戶3531人,每年村裏都有一半多人外出打工。而今村頭山坡上,種滿了漫山遍野的花椒樹。 “當初村‘兩委’多次開會認定,要想帶動村民們富起來,還是隻有從土地裏找路子。經過研究決定派人到江津考察學習,結合村裏的實際情況,決定調整產業結構,組織群眾種植適合本地環境特點的經濟作物——花椒。”新田社區黨支部書記蔣春林介紹說。 剛開始,很多村民對此不接受,覺得祖祖輩輩種玉米雖然收入少,但是至少能吃飽,吃不完的玉米還能養雞喂豬。為了引導群眾,村幹部四處奔波,引進種植大戶。同時,為了做好村民流轉土地的思想工作,蔣春林向村民卜顯龍家承諾:“你先用一畝坡地流轉給他們種上花椒樹,如果公司不給你土地承包費用,我賠你一年的土地費。”卜顯龍終於不在堅持,流轉了土地。 2015年冬天,種植大戶全銀春流轉土地380多畝種植花椒樹,掛果以來收入10多萬元。“花椒基地務工人員不固定,沒有上限和下限,誰有時間誰就來上班,主要從事除草、除蟲施肥、修枝剪葉等工作。”全銀春介紹說,目前,平均每天有20人,其中貧困戶8人,在花椒基地務工。 全銀春惋惜地說:“去年由於我們沒有建烤房,花椒每斤隻賣了3.5元,要是有烤房,烤幹後的花椒賣到每斤17.5元。”這段時間的全銀春趁著天氣好,正抓緊時間在自家院子裏和師傅們一起鏟砂、搬磚,希望將烤房盡快建好。 51歲的楊正芬是雲南人,十多年前嫁到新田社區,她家是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老伴患腦梗死,全家四口人,子女在上學,家裏過得很困難。如今,在花椒地裏務工楊正芬的興奮地說:“現在好了,承包地租給了花椒種植大戶,自己再給他們幫工,每天能掙50元,活兒不重,又能掙點零花錢,政府真好!” 據了解,該村引進花椒種植企業8家,花椒種植麵積達1000餘畝。“現在村裏外出打工的已經開始陸續回來,幫助管理基地的‘搖錢樹’,這個貧困了幾代人的村子,終於有機會和全區一起實現脫貧致富了!”新田社區“第一書記”黃周波介紹說。 1000畝小龍蝦激活一池春水 5月,正是小龍蝦紅火上市的時節。走進新田社區龍蝦養殖基地,連片的稻田和蝦塘相互交織,雖然臉上滿是汗水,田間忙碌的群眾心裏卻浸潤著豐收的喜悅。 “我從去年初開始就被招到村龍蝦養殖基地打工,每天從事蝦塘看管等活,龍蝦收獲季節,我幫助捕撈龍蝦,最高時候每斤龍蝦賣到二十七八元,最低也在十五元以上,每月我都有近一千元的收入”。今年55歲的新歲的新田社區建檔立卡戶吉成宗高興地說。 新田社區依托鄭家溝水庫、與過溝田的渠道交彙,水係發達,水資源優勢明顯。近年來,該社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小龍蝦綜合種養新模式,促進農業提效增收,推動農業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當時村裏鼓勵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可是水稻賣不上價,租金和農資卻是不斷上漲,土地流轉少人問津,甚至流轉土地的大戶找到村裏要求土地退包,這可愁壞了村‘兩委’。”對當年發展現代農業的情景,蔣春林記憶尤深。 土地流轉難,現代農業發展遇到瓶頸,光種田效益低。找準問題症結後,通過考察,村裏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利用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優勢,積極培育小龍蝦養殖大戶,積極打造小龍蝦養殖基地。如今,全社區2300畝水田,已經流轉了1000餘畝養殖小龍蝦。 “去年養殖龍蝦成本不高收入不錯,今年我還發展稻田養龍蝦”。養殖大戶唐素君高興地和走訪的村幹部說到。通過養蝦提高了收入,也帶動了附近貧困戶務工收,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才能創造財富。政府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還得要靠自力更生,才能長久脫貧致富 ”。正在幫著唐素君撈蝦的貧困戶吉賢武激動的說。 又是一年小龍蝦豐收季,新田社區的龍蝦養殖戶正在忙於收蝦,收後立即上集售賣,趕著新鮮賣上更好的價錢。雖然辛苦,但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是養好小龍蝦,學習養殖技術,讓生活越過越紅火。 260畝佛手盤活集體土地 解決空殼村問題,關鍵在於村級集體經濟“破零”;農村發展壯大,關鍵在於村級集體經濟強大。近年來,新田社區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盤活閑置土地,發展特色農產業,讓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從“破零”到“加零”,從穩定到“長流”。 有了企業的入駐,新田社區的集體經濟發展有了動力,但要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光靠企業的帶動是不夠的,必須結合自身優勢謀發展才能穩步推進集體經濟發展。於是,村“兩委”經過學習考察和反複思考,積極盤活集體土地,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的經濟價值,利用深度貧困村項目資金支持,在鄭家溝水庫灘塗地、邊坡地,發展佛手園,盤活集體閑置土地。 “去年底,我們在閑置的集體土地上,發展佛手園200畝,並在這個基礎之上,今年初又擴建了60畝。佛手園投產後,預計每年有10萬左右的收入。”在佛手園裏,“第一書記”黃周波向記者介紹著佛手的種植情況。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佛手樹長勢喜人。 在和黃周波邊走邊談佛手園時,一群人正在地裏拔草。“黃書記,今天草拔完了,佛手是不是該澆水了。”貧困戶看見黃書記的到來忙問到。據了解,全學虎在社區裏的公益崗位幫忙,平時沒有事做,就在佛手園打工,有了穩定收入,做事也積極了。 “因為佛手園發展時間還不長,現在還在幼苗期,三年後才能到盛產期。我們“兩委”決定在佛手行間套種辣椒,填補管理、施肥等費用,預計今年將收入3萬餘元。”講起佛手園的發展,黃周波便滔滔不絕。 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研究,上下齊心協力,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百姓收入不斷增加,新田社區漸漸走上了富民強村的康莊大道。(全媒體記者 歐勝濤)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