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力鎮矮坡村柚子基地 
張振民養殖的肉牛 
貧困戶張振文住上新房 
幫扶幹部了解貧困戶發家致富願望 
柚子掛滿枝 
彭昌印在魚塘巡塘 核心提示: 近年來,群力鎮矮坡村村“兩委”和區公安局扶貧駐村工作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重慶重要指示要求,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力攻克深度貧困,對最後一批貧困戶開展掛牌督戰,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包戶到人”,加大產業、金融、就業幫扶等工作力度,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抓好脫貧攻堅,攻克貧困堡壘,交出合格答卷。 2019年10月21日,是貧困戶張振文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的名字和其他16戶貧困戶的名字一起登上了群力鎮矮坡村退出貧困戶光榮榜。 按照貧困戶脫貧退出程序,經過嚴格考核和評議,矮坡村17戶貧困戶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收入達標。至此,該村100戶貧困戶354人先後實現脫貧摘帽。 A 包戶結對 精準施策助脫貧 脫貧攻堅越往後,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剩下的大都是條件差、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困難群眾。 矮坡村也不例外。到了2018年底,全村還有17戶貧困戶沒有脫貧,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這是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麵對難啃的‘硬骨頭’,我們盯緊致貧原因,以解決突出問題為重點,以補短板為突破口,全麵開展‘一幫一’包戶結對幫扶活動,逐戶、逐人、逐項去解決問題,堅決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區公安局駐矮坡村第一書記劉開平說。 2019年初,矮坡村扶貧幫扶單位——區公安局,出實招下真功,全體局領導班子、部分二級班子共12名領導,加上鎮村5名幫扶幹部,實行“一幫一”包戶結對17戶貧困戶。幫扶幹部從政策、創業、就業、技術、助學、就醫等方麵幫扶貧困戶,一年內必須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收入達標,按時清零銷號。 張振文就是這17戶貧困戶中的1戶。他的結對幫扶幹部就是副區長、區公安局局長劉立民。 老張年老多病,他老伴徐碧華又患有子宮肌瘤,老兩口因病致貧,貧窮一直困擾著他家。劉立民從摸清張振文家致貧原因入手,全麵展開入戶調查。張振文老兩口不僅患有疾病,而且住房還是D級危房。由於老兩口常年患病,又無一技之長,生活一貧如洗,日子過得很艱辛。 “老張家要實現脫貧摘帽,首先要治好病,身體要健康;其次要消除D級危房,住房要安全;第三要有一技之長,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實現脫貧。”劉立民因人施策開出了良方。 為治好老兩口的病,劉立民四處奔波,聯係醫院,解決看病問題。出院後,他又登門拜訪,噓寒問暖,送去慰問金、營養品,祝福老兩口早日康複。 病治好後,老張家的危房改造又提上了議事日程。劉立民幫老張申辦了D級危房改造指標,並找來建築施工隊,短短1個月,一座嶄新的磚瓦房拔地而起。 “住上新房子,心裏就是舒服!”張振文按奈不住心頭的喜悅,逢人便說,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沒有那些幫扶幹部,我這輩子都住不上新房子。現在有了新房子,下大雨、刮大風,我們都不擔驚受怕了。 貧困戶有了技能,才能發展產業,才能多掙錢。為幫助張振文發展產業,劉立民根據他的特點和地理環境,指導他發展養魚、養牛。老張缺乏經驗,劉立民就請來相關專家,找來技術資料,手把手教他養殖技能。同時還拿出自己的工資,為老張提供啟動資金,解決養殖過程中的難題,並幫他聯係銷售渠道。去年,老張賣牛、賣魚、賣雞鴨的總收入在萬元以上,提前實現脫貧摘帽。 劉立民隻是幫扶幹部中的一個縮影。其他幫扶幹部根據貧困戶的勞動能力、致富願望,堅持靶向施策、精準幫扶,通過信息、資金、技術等幫扶,增強困難群眾“造血”功能,16戶貧困戶都如期實現了脫貧。 B 產業扶貧 脫貧致富拔窮根 近日,記者走進群力鎮矮坡村,縱橫交錯的村道路上車來車往,公路兩邊立著一排排蒼翠茂盛的柚子樹,村民在柚樹下除草、施肥……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 近年來,矮坡村100戶建卡貧困戶全部越過貧困線,靠的是啥? “是產業為他們鋪就了脫貧路。”矮坡村黨支部書記彭大法說,在扶貧中,我們堅持以產業發展來覆蓋貧困戶,用產業發展來推動脫貧。目前,該村已發展福建紅心柚種植麵積680畝,其中掛果的有500多畝。同時還建起了生態豬養殖基地、生態魚養殖基地、蔬果種植基地,這些產業基地在脫貧攻堅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柚子基地,既能收租金,又能在基地打工掙錢。”貧困戶張武鬆說,他將家裏的3畝多地流轉給柚子基地,每年可收取租金1500多元,打工收入26000多元。依靠柚子產業,張武鬆不僅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而且還在柚子基地學到了種植技術,他在自家房前屋後種了40多棵柚子樹,這些柚子樹進入盛產期後,每棵可結果8—10個,每個按市場價10—15元計算,年收益可達4000—6000元。 “現在把土地交給基地,光流轉費、務工費,在家門口我一年就能掙回兩三萬元,不但人輕鬆些,相比以前還賺得更多。”貧困戶黃公銀說,土地“流轉”後,自己被“解放”出來,每年的務工收入比以前種糧食還多,而且以後還能從土地上“分紅”,相信今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我們企業的責任和義務。”柚子基地負責人黃誌華說,我們與貧困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分紅協議,對有意栽種柚子的貧困戶,還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待柚子成熟後予以回收,保證他們的銷路,增加他們的收入,降低他們的種植風險。 柚子產業發展起來後,需要大量勞務人員,黃誌華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增加務工收入,帶動了當地20多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長效脫貧,重在產業帶動。”彭大法說,我們把培育壯大扶貧產業作為根本性、長遠性大事來抓,通過主導產業的集約發展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快速脫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劉開平說,實現精準脫貧,除了靠國家政策扶持,黨員幹部幫扶,社會各界支持,更需要產業帶動,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提升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C 技能培訓 造血圓了小康夢 去年秋收後,51歲的貧困戶彭昌印放下了農活兒,到村裏的培訓班去上課。像這樣放下鋤頭當學生,他以前也幹過很多次了。 彭昌印這次參加的是村裏舉辦的水產養殖培訓班。“投放魚種時動作要輕、快,數量要一次投足……”講台上,區農業農村委的水產專家正在講解如何投放魚苗、如何喂食等。老師講得仔細,彭昌印聽得專心,工工整整地把要點都抄在筆記本上,生怕漏掉一個知識點。 “雖然以前也養過魚,但都是憑自己的經驗,沒有什麼技術支撐,產量也不高,這次培訓對我們來說太有用了。”彭昌印說。 和彭昌印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50多名“貧困同學”。“隻要是年齡55歲以下的建卡貧困戶,有勞動能力且自願報名參加的,都可以免費參加培訓,由專業老師手把手教授種養殖等技能。”彭大法說。 學到養魚技術後,彭昌印很快建起了兩口魚塘,飼養四大家魚。由於掌握了養魚知識和技術,他飼養的魚不僅成活率高,而且長得快、長得壯。“春節期間,市場行情好,我賣了一批,有五六千元收入。”彭昌印說,今年還可出售1—2批,年收入至少2萬元。 “有了種養殖技術就是不一樣,為我們貧困戶掙錢添了很多‘門路’。”彭昌印說,隻要村裏、鎮上舉辦培訓班,他都積極報名參加,學到了很多技能。他不僅發展養殖業,還多途徑發展特色種植業。他種植的西瓜超甜188、西農8號、沙漠王子,由於品質好,價格優惠,暢銷周邊市場;他還種植李子、杏子等果樹,種植黃精、糯玉米上市銷售,多種經營齊發展,經濟效益翻了番。 貧困戶張振民參加肉牛養殖技術培訓後,搞起了肉牛養殖。“培訓班上,老師從肉牛的品種選擇,牛欄建設、牧草種植、飼料加工,到牛病防治、配種繁殖都作了詳細講解,為我們發展肉牛養殖提供了技術支撐。”張振民說,他1年可以出售10來頭肉牛,每頭肉牛能賣12000—15000元。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劉開平說,在開展貧困戶技能培訓中,我們對有就業意願和就業能力的貧困人員,提供全程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向企業、專業合作社優先推薦;對有自主創業需求的貧困人員,提供創業培訓、政策谘詢等創業服務;對文化水平較低、無職業技能的貧困人員,引導和鼓勵參加職業技能等培訓,提升貧困群眾的自我致富能力,真正能夠達到“學必會、會能做、做必成”的滿意效果。 近年來,通過“造血式”技能培訓,矮坡村70%的貧困戶搞起了特色種養殖產業,這些特色產業助貧困戶圓了致富夢。(全媒體記者 李雲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