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壩鎮天印新農村 
柏梓檸檬小鎮 
太安鎮罐壩新農村 
蔬菜博覽園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近年來,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潼南區堅持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立足實際,選準路徑,重點突破,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先行區和引領區。 通過不斷的努力,如今的潼南鄉村,產業更加興旺、環境更加優美、鄉風更加文明、鄉村更具活力,在決勝全麵小康的征程上,一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做好“四盤菜” 產業發展助力脫貧 雖然天氣寒冷,但在潼南區壽橋鎮一片水質清澈、明淨的稻田裏,無數蝦苗正歡快潛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每畝田可產200公斤龍蝦、400公斤稻穀,2019年3月-4月行情好,小龍蝦最高賣到50多元一斤,再加上生態綠色的蝦稻穀熱銷市場,畝均產值近1萬元。”依靠“蝦稻共養”,潼南區壽橋鎮村民尹經友一舉甩掉貧困戶的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幹勁十足的他,準備今年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稻蝦產量,力爭效益再翻一番。 近年來,瞄準“稻+蝦”養殖帶來的廣闊“錢景”,潼南區大力引導小龍蝦產業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全區小龍蝦養殖麵積達到了5萬畝。鑫邦成農業在龍形鎮建成3000畝稻蝦基地,滕文強在崇龕臨江村一次性流轉150畝稻田養殖稻蝦;壽橋鎮引入規模養殖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7個,發展養蝦農戶360戶,全鎮養蝦麵積達到5500餘畝;塘壩鎮已發展小龍蝦6000餘畝…… 下一步,潼南還將舉辦小龍蝦節,做大做強小龍蝦品牌,力爭到2025年全區小龍蝦養殖麵積達到15萬畝以上,年生產總值20億元(含三產業產值),成為中國第三、西部第一、享譽全國的小龍蝦養殖基地。 這僅僅是潼南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潼南區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差異化發展糧油、蔬菜、檸檬、生豬、特色經果、生態漁業、中藥材七大特色效益農業,尤其是在檸檬、小龍蝦、蔬菜、糧油“四盤菜”上下功夫,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9年,全區農業增加值達62億元,糧經比達到38:62,成為全市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標杆。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潼南十分注重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每個貧困村都形成了1—3個主導產業,並構建起穩定的利益聯結機製,僅檸檬產業一項就幫助5萬餘名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做到了堅決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兩個防止”,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滿意度和農民收入“兩個提高”,為實現“全麵小康一個都不能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前,農村“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麵解決,脫貧質量不斷提升,脫貧成果有效鞏固。全區現有貧困人口15517戶、53608人。其中已脫貧15347戶、53130人,未脫貧170戶、478人,貧困發生率0.06%。未脫貧人口將在今年通過綜合幫扶措施,確保消除絕對困難,與全區人民一道邁入小康。 做好“人”的文章 眾多人才彙聚鄉村 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千針萬線最終都要落實到“人”上。在如今的潼南,各類高端科技人才加速集聚,一大批有理念、有遠見,懂技術、懂市場的新農人正在湧現,成為潼南鄉村振興一線的主力軍。 “這裏山好水好人好、宜居宜業宜遊,是一座生機盎然的城市。”已經在潼南工作快兩年的中科院博士小劉說,她老家在江蘇省,是2017年通過考核招聘來到潼南的。 入職後,單位根據區裏的人才引進政策,為其提供了一套90平方米的精裝修住房,還為其準備了獨立的辦公室和兩台電腦。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小劉很快便全身心投入工作,現在她正在為潼南區的鄉村振興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賦予了潼南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行區和引領區’的職責。”潼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加快鄉村振興,潼南圍 繞“近悅遠來”目標,大力引進和培養各類人才,著力把潼南打造成渝西人才集聚窪地。 在實踐過程中,潼南創新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結合潼南鄉村發展現狀和“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的發展方向,確定以“教育、衛生醫療、旅遊、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等為引才重點,以人才的梯隊發展、多層次發展為努力方向,通過“事業單位公招考試”、“三支一扶”行動計劃、“千名碩士進潼南”行動計劃和定向培養師範生、醫學生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 同時,潼南還強化培育人才,積極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合作,聯合舉辦“4+ X”專題培訓,組織民營企業家參加MBA研修,開展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養“領頭雁”計劃,加強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預計到2020年底,將培育農村各類實用人才1萬名、鄉村專業技術骨幹人才1000名、新型職業農民1500名,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實施鄉村“鑄魂”行動 鄉風文明開出新花 沿著涪江岸邊往西,走進山丘起伏的農村,再穿過幾籠茂密的竹林,便到達了桂林街道高廟社區。 高廟社區辦公室底樓兩間位置極好的辦公場地和院子裏的一半牆壁,卻被幾百張精美的照片占據。“上牆的122人是我們社區的驕傲。”說起這些照片,高廟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祿林滿是自豪。這些照片裏有優秀共產黨員、創業先鋒、好婆婆、好兒媳、和諧鄰裏、莘莘學子……全都是由黨員幹部和村民們一起評選出來的。 122名榜樣雖然對有著3200多人的高廟社區來說比例並不多,但他們的故事卻被大家所稱道:61歲的莫蘭珍,35年孝順婆婆,婆婆患老年癡呆後不記得她,拿著棍子追打她,她也沒有埋怨過……年年評、年年宣傳,高廟社區的矛盾糾紛開始逐年下降。 鄉村要振興,必須要補好“文化”這門課。2019年,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潼南區大力實施鄉村“鑄魂”行動,出台《關於印發<潼南區落實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行動”試驗示範工程實施方案>等3個工作方案的通知》《關於印發<2019年潼南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麵推進鄉村文化發展。 以此為引領,各鎮街大力培育宣傳農村道德典型、脫貧致富典型、孝善家風典型,開展“榜樣麵對麵”宣講學習活動;依托鄉賢家庭設立“鄉賢堂”,助推鄉村社會治理;開展夢想課堂,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升國旗儀式等各類活動,激發幹部愛國愛家熱情;打造塘壩天印村、太安黑灣村和罐壩村“法潤社區”法治長廊,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與此同時,潼南不斷優化升級鄉村文化供給,推進鄉情陳列館建設,傳承創新優秀鄉土文化,抓好“十抵製十提倡”鄉村移風易俗工作,推進“鄉村振興誌願服務”活動,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統籌“三生”空間 鄉村生態愈發亮麗 “以前沒裝垃圾箱的時候,大家都是把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直接扔在地壩邊,有的甚至扔在了河溝、水塘裏,把水源汙染了不說,一到熱天,簡直是臭氣熏天。”在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村民邱金看來,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在環境好了,很多村民也不亂丟垃圾、隨便倒汙水了,環保的意識在越來越多人的心裏生根發芽。 如今,像罐壩村一樣,家門口附近就有垃圾箱,汙水也有專門的處理設施,農村環境麵貌得到改善的村還有很多。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行綠色健康生產生活方式,2019年,潼南區整合各類資金6500萬元,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麵推進“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共完成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改廁1.89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447戶,整治“大棚房”違規項目30個,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潼南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強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複和水資源保護,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在治水上,我們加快了涪江、瓊江生態治理。”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潼南投入2億元加強瓊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還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合作投資15億元,實施涪江流域汙染綜合整治PPP項目,完成三塊石大壩生態修複,鞏固非法碼頭、非法采砂整治成果,加快推進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全區各級河長累計巡河1.8萬餘人次,巡河裏程達2.1萬餘公裏,涪江常年保持Ⅱ類水質、瓊江穩定達到Ⅲ類水質。 同時,潼南大力開展國土綠化,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8%。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3天,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此外,潼南關閉禁養區畜禽養殖場所87處,完善涪江、瓊江潼南段沿線20個鎮汙水管網設施,安裝汙水管網55.56公裏,改造升級城區生活汙水處理廠和7個場鎮汙水處理廠,使鄉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顏值越來越高,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 選好帶頭人領路人 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我們正在栽種的是沃柑苗,這是村裏發展的一個新產業。有了這些沃柑,相信今後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近日,在潼南區寶龍鎮嚴寨村,看著自己親手栽下的果苗,村民唐興旺很是興奮。 和唐興旺一樣,當天,嚴寨村數十名村民都忙著植苗、施肥、挖渠、澆水……村民李德光說,自從村集體發展沃柑種植以來,他通過打工和種植蔬菜,去年就增收了近1萬元。“這還得感謝我們的支部書記和帶頭人歐敏。”李德光說。 “90後”的歐敏被寶龍鎮以本土優秀人才的方式,引回老家嚴寨村工作,後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種植蔬菜,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逐漸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歐敏帶領嚴寨村村民脫貧增收的故事,是潼南區提升基層黨組織力量,推動組織振興的一個縮影。為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2019年,潼南區聚焦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認真落實任前聯審4項製度,91名新任村幹部全部接受任前審查,拒止“帶病”上崗。 同時,潼南全覆蓋式研判村級班子,對組織領導不力的進行調整,共調整村幹部54人。並全盤輪訓村(社區)書記、主任、本土人才,組織183名專職幹部接受大專學曆教育,提升了村幹部等帶頭人、領路人的履職能力。 為進一步充實基層黨組織,潼南還統籌全區黨員發展計劃,重點向農村領域傾斜,確保貧困村每2年、非貧困村每3年發展1名年輕黨員。並紮實推進“123”工作目標,配備本土人才304名,提檔升級便民服務中心102個,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281個,形成基層“有人管事、有處議事、有錢辦事”的發展新格局,切實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采編 鄭強】原標題:潼南: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和引領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