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綜合種養“養出”生態效益
記者跟隨滕文強在稻田基地巡視了一圈,發現稻田裏不光放養有小龍蝦,還有大閘蟹,輕輕撥開金黃的稻葉,不時就會有小蝦或螃蟹冒出水麵。而跟其他的蝦蟹養殖場不同,滕文強的養殖場裏沒有充氧機、沒有排汙口,更沒有飼料拋撒機。
水體不循環,又不拋灑飼料,這樣的水質蝦蟹能快速生長嗎?“公司采用的是‘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在不破壞稻田原有內部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在稻田四周挖深溝養小龍蝦和大閘蟹,稻穀生長期間,能為蝦蟹遮陰、避害,小龍蝦和大閘蟹又能自由進出稻田,通過覓食稻穀上的害蟲生長。”麵對記者的疑問,滕文強挽起褲腿撥開禾葉,隨手撈起一隻螃蟹,“你看,這隻母蟹已經長到二兩多了,馬上還要蛻一次殼,等正式上市的時候,應該可以達到三四兩,效果很不錯。”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水稻種植和魚類、蝦蟹養殖相互促進,在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能顯著增加稻田綜合效益。近年來,潼南區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示範,因地施策,引導部分魚、蝦、蟹養殖戶將養殖場“搬遷”至稻田,目前已在壽橋、龍形、崇龕、柏梓等鎮建成主要以稻魚、稻蝦、稻蟹共生的“稻田綜合種養”示範麵積2500畝。
“將水產養殖場‘搬遷’到稻田,大大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而且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不光生態環保,還保住了國家的‘米袋子’,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區水產中心主任杜朝暉說:“稻田綜合種養雖然產量會有所降低,但由於其生態環保養殖模式,產品往往更受市場青睞,價格也會翻幾倍,大米甚至能賣上15元/斤,綜合算下來,一畝稻田毛收入上萬元。”
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
“‘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隻能運用在部分有農業產業基礎的種養殖上,對此,我們采取因戶施策、因地製宜的辦法,引進、推廣了低碳高效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杜朝暉說。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就是將傳統池塘的“開放式散養”變為“集約化圈養”,使“靜水”池塘實現了“流水”養魚,大大降低水產養殖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性,使魚塘自身水體高效淨化,達到節能減排,安全養殖,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目的。
記者在潼南現代農業園區的旭源農業公司水產基地看到,40畝左右的池塘中整齊的排放著6條水槽,每條水槽長約22米、寬5米、深3米左右。“記者同誌,我這一條水槽可以養3萬斤魚喲!”旭源農業公司負責人陳洪華指著水槽興奮地告訴記者,采用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後,他這40畝池塘的年產魚量從不足8萬斤增長到了18萬斤。
幾條小小的水槽為何能帶來如此大的巨變呢?原來,每個槽內都安裝有增氧推水裝置,推動水體循環流動,為魚提供充足氧氣的同時,還激起了魚的鬥水現象,提供存活率和產量。而養魚過程中產生的殘餘飼料、魚糞等,都被集中到水槽尾部的集汙池,通過吸汙設備,回收到單獨處理池,經沉澱、過濾、人工濕地尾水處理後,再抽回魚池進行循環利用。“采用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後,我這40畝魚池,四分之一在養魚,四分之三是在養水。”陳洪華說,流水槽養魚生長周期短,養殖四大家魚從魚苗到商品魚隻需要5個月,一個流水槽可以養出3萬斤魚,不僅如此,“集中圈養”的魚由於在水槽中不斷運動,線條美、身體棒、品質好,價錢也更高。
“采用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技術的魚池,養殖尾水通過吸汙設備和多級人工濕地尾水處理係統,達到了養殖水體循環利用和養殖用水和廢棄物零排放,同時,又大大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實現了環保與經濟雙贏。”杜朝暉說。
“底排汙”技術為魚兒引來“活水”
在塘壩鎮小林村,十多塊位於公路邊的水池格外顯眼,池水清澈見底,水中魚兒自由穿梭,池邊水草茂盛,不知名的小花迎風招展,微風吹來,水麵濺起一波漣漪,呈現出一幅秀逸醉人的和諧畫卷。如果不經介紹,記者很難相信眼前所見的居然是潼南名優魚類養殖場的魚塘。
為什麼你的魚池水如此清澈?“我們采用的是底排汙養殖技術,魚池裏的汙水都通過池底的管道排走了。”養殖場負責人賴元先告訴記者,他幹養魚這行已經二三十年了,以前都是采用傳統養魚方法,飼料投入大,魚兒愛生病,魚質也不好,生意總是不溫不火,2017年,在區農業農村委的指導下,對老舊魚池進行了技術改造,引進了底排汙養殖技術,如今,水質變好了,病害問題也解決了,魚兒的質量也提高了,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成都、內江、資陽的客戶都是上門訂貨。
“我們結合名優魚類養殖場的實際,指導其進行了池塘提檔升級,因地製宜引進了底排汙生態養殖技術。”杜朝暉介紹,底排汙技術就是在每個魚池的池底建6—10個直徑30厘米的排汙口,通過管道將池底的汙水及魚糞、飼料殘渣等引流到專用的曝氣池,在曝氣池處理後,用抽水機逐級提升到二級、三級、四級淨化回收池和人工濕地沉澱淨化,初步淨化的水再排到淨水池,由淨水池裏栽種的水生蔬菜進一步分解、吸收水中的營養成分。經過逐級淨化處理後的水,再補充到魚池,實現循環利用。
“采用底排汙技術後,魚池的汙水會定時排出,幹淨的‘活水’也會源源不斷補充進魚塘。”賴元先說:“我的魚池放幹後,池底保證沒有一點淤泥。”
“引進係列生態養殖技術示範,推進池塘尾水處理設施建設,走綠色養殖道路,目的就是要加強水產汙染防治,守護好潼南的一方碧水,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杜世培表示,下一步,潼南將進一步推行池塘“一改五化”、魚菜共生、底排汙生態處理三大模式,推廣使用生物製劑、微生態製劑調節水質,督促30畝以上規模養殖場修建尾水處理設施,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立秋十日遍地黃。8月19日,立秋節氣剛過10天,在崇龕鎮臨江村的重慶稻夢空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稻田基地裏,金黃的稻子已被稻穗壓彎了腰,稻田裏遊動的大閘蟹、小龍蝦時而冒上水麵吐口泡泡,引得塘麵“咕嘟”一聲響;稻田上排排白鷺齊飛,似乎也沉醉在這無盡的稻香之中。這一切,都預示著今秋又是一個豐收季。跟往常一樣,一大早,公司負責人滕文強就挽著褲腿走上田埂開始巡田。“離中秋節還有不到一個月,我計劃在本月內將稻穀收割完,好讓田裏的大閘蟹在中秋節期間順利上市。”滕文強告訴記者,公司采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水產養殖,健康環保無汙染,“一田三收(水稻、大閘蟹、小龍蝦),產品暢銷”。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