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詮釋醫德
“以前村裏缺醫少藥的,鄉裏鄉親得點小病都要跑很遠去醫,我當時就想一定要學醫,為周邊村民解決看病難的問題。”16歲的曾紀倫參加了當時縣衛生局組織的半農半醫紅衛中學衛生班,經過培訓考核,曾紀倫以第二名的好成績畢業回到農村,當起了一名“赤腳醫生”。後來龍懷村成立衛生室,他又改當鄉村醫生,衛生室就設在他自己家裏。
曾紀倫說,從開始學醫那一刻起,他就給自己定了要求,自己能治療的,一定全力醫治;自己處理不了的,就要到現場看情況做出基本判斷,幫助聯係醫院,讓病人盡早就醫,絕不讓病情延誤。
記者采訪曾紀倫時,同村76歲的鄒素芳老人拄著拐杖搖搖晃晃地向曾紀倫家裏走來,曾紀倫立即走出家門,攙扶老人到衛生室進行診治。
原來,患有高血壓的鄒素芳,突然感覺眩昏、頭昏、視力模糊。曾紀倫憑自己的經驗判斷,馬上通知老人在外工作的子女,在配藥並幫助老人服藥後,老人病情得到較大緩解,鄒素芳子女回來接走老人並送往醫院後,曾紀倫這才鬆一口氣。“像鄒素芳這樣的農村老人還有不少,鄉村醫生卻隻有一人,他們信任我,我就要盡最大的努力。”曾紀倫告訴記者。
在短暫的休息後,曾紀倫接到一個電話,掛斷電話匆忙收拾後,背著醫療箱趕往另一位病人家中。腳下的路,曾紀倫再熟悉不過,行醫52年裏,這彎彎曲曲的山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
“沒啥大問題,你就是感冒著了涼,我給你開幾道藥吃了就好了。”了解病情後,曾紀倫耐心地告訴病人劉應中,“就不收錢了,你不給我打電話,我手機都找不到在哪去了,謝謝你喲。”因為了解劉應中經濟並不富裕,曾紀倫就說了這個善意的謊言。臨走前,劉應中對記者說:“曾醫生人好,善良,對我們像親人一樣,電話問了不放心,還要到病人家裏。有一次為了給別人看病,走山路的時候摔得鼻青臉腫的,他都是先把病人看了再給自己止痛。”
用奉獻贏得口碑
“我也不想通過當鄉村醫生掙好多錢,子孫都還是爭氣,我有兩個孫兒還是研究生和工程師喲!”曾紀倫坦承,鄉村醫生這份工作,收入比較微薄,對絕大多數患者,他都會將藥費控製在用藥成本以內。子女也曾多次勸他到城裏去生活,都被他拒絕了。“這個地方需要我,我也舍不得鄉裏鄉親的,在村裏繼續行醫,就是我追求的生活。”
記者了解到,此前,曾紀倫被查出膀胱腫瘤,在積極麵對,經過兩次手術後,病情已經得到控製。身體大不如前的曾紀倫,碰到緊急的病例,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出診。他表示,醫務人員就應該給病人服務,自己還能動,村民生病了,自己就該看病。
平時閑下來,曾紀倫就看《內科學》《兒科學》《惡性腫瘤的診斷與綜合治療》這類已經超出鄉村醫生範疇的醫書。“作為鄉村醫生,一定要勤奮學習,練就過硬本領,病人把健康交托給我,我在看病時就一定不能出差錯。”因為熟知村民的狀況,所以曾紀倫對村民的病狀有更為準確的判斷,在不斷學習新的醫療技術,鑽研醫藥典籍後,不斷提升業務水平,治愈病人就更得心應手,深受患者愛戴。
“村裏有人可能記不住自己親戚朋友的手機號,但都不會忘了曾醫生的手機號,因為那是村裏的‘120’。”“每當病人需要上門服務時,他二話不說,馬上出診。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總是隨叫隨到,真的感謝曾醫生。“記者跟隨曾紀倫出診時,一路上,周邊村民對他的讚美不絕於耳。
“我這大半輩子是走出來的,治病經驗也是走出來的。因為出診,走家串戶,才曉得生活的不易、生命的寶貴。”曾紀倫表示,自己這輩子別的什麼事也不幹了,就做個鄉村醫生。隻要鄉親們需要,能幹一天,自己就幹一天,努力守護好村裏每一位鄉親的健康。
記者手記:“赤腳”行山路 醫者有仁心
鄉村醫生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貼近億萬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是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保障農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從木製到皮質,再到鋁合金,出診箱見證著“村醫路”,記載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和醫患深情。無論嚴寒酷暑,他們都堅持出診治病。小小的出診箱,訴說著曆經的歲月滄桑,承載著鄉村醫生對百姓的承諾和希望。
行走在田間地頭的“鄉村醫生”,是堅守在最一線的“天使”,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著每個村社的長度,無怨無悔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曾紀倫,一名平凡的村醫,他用行動讓生命閃光。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花岩鎮龍懷村鄉村醫生曾紀倫,被譽為“最美鄉村醫生”,曾被評選表彰為“感動潼南身邊好人”。52年時間裏,他背著一個醫藥箱,走遍了村裏的每一個角落。作為龍懷村目前唯一的村醫,曾紀倫用自己的堅守,守護著村民的健康。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