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念 誓要啃下硬骨頭
5月初的一天傍晚,天邊還剩下最後一絲光亮。在米心鎮苦竹村便民服務中心辦公室裏,胡江和陳龍、李波兩名隊員依舊在探討村裏的產業發展之道,絲毫沒有發現天快黑了。胡江一邊翻看著揉得皺皺巴巴的扶貧資料,一邊低頭記下隊員們商量出的解決方案,厚厚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
“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工作隊每次開會前,胡江都會重複這句話。這不光是工作隊在會上的一句口號,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也自覺地把這句話當成履職盡責的工作標準和帶領全村實現精準脫貧致富的夢想。
“苦竹村條件差、貧困人口多,我們要為貧困戶解難事、辦好事。還要抓住發展機遇,讓全村所有的貧困人口一個都不能少地全部脫貧,讓他們也過上豐衣足食、生活富裕的好日子。”胡江記得第一次作出這個承諾時,是自己接受上級的命令,來到苦竹村擔任“第一書記”時。自此,他與苦竹村緊緊聯係在了一起。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苦竹村已經半年多了。這段時間,隊員們遠離城市和舒適的工作環境,住在從未住過的平房,學習如何與老百姓溝通交流,如何習慣孤單而又忙碌的鄉村扶貧生活。3名隊員最從初的內心忐忑,到如今坦然麵對,從對群眾工作一頭霧水變身為解決群眾問題的行家裏手,扶貧工作日益見效,他們也在快速成長。
“剛到苦竹村時,滿山遍野都是雜草叢生,爛瓦房隨處可見,頓時感覺到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回想起與苦竹村的第一次“邂逅”,隊員陳龍感慨地說。
雖然苦竹村的脫貧之路比想象中的更加艱巨,但想起鄉親們渴望脫貧發展的眼神,和自己身上背負的重要使命,猶如一針“強心劑”,讓隊員們在扶貧道路上砥礪前行。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胡江帶領工作隊走村入戶、爬坡上坎,麵對麵傾聽群眾的聲音。在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夜晚,3名隊員加班加點翻閱書籍、查找資料、谘詢同事朋友,尋求專家幫助答疑解惑。“我們進村走訪貧困戶,會針對他們的基礎生活條件進行了解,比如房屋主體結構是否有問題,飲水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扶貧政策是否精準生效,還要根據每戶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製定脫貧方案。”胡江說。
“每一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都各不相同,我們幫扶的方式也不一樣,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更多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嚐試、創新,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複製,要根據不同貧困戶的情況因戶施策。”胡江坦言,扶貧一定要眼明心細,一定要沉下去,找準貧困戶自己都沒有發現的隱患和需求。
心係百姓 真情扶貧暖人心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扶貧工作隊,我不僅住進了新房,還能自己掙錢了。”貧困戶趙烈剛緊緊握著胡江的手感激地說,沒有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他現在還不曉得在哪裏混日子呢。
今年59歲的趙烈剛,生活窮困潦倒。秉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想法,拿著低保,混著日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姿態。工作隊得知他的情況後,反複做他的思想工作,既要扶誌也要扶智。
“和趙烈剛交談之中,他說得最多的就是‘生活沒意思,看不到希望’。”李波說,針對他的情況,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重拾希望。
趙烈剛家的房子住了幾十年了,早已破舊不堪,幫他申報D級危房指標,解決他的住房問題,成為讓趙烈剛重拾希望的突破口。於是,在工作隊的多方努力下,他家的破瓦房變成了一套50餘平方米大的新房子。
趙烈剛搬進新居後,胡江一有空閑就往他家跑,在交談中得知他會竹編手藝。胡江鼓勵他要靠自己的手藝改變生活。苦口婆心的勸導讓趙烈剛漸漸燃起了鬥誌,他利用自己的竹編手藝編製背簍、竹筐,每月可掙300多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他逢人便說,自己有能力掙錢了,再也不是那個混吃等死的“窮懶漢”了。
“既要輸血,還要造血。”貧困戶蔣六兵一家5口人,上有一個生病的父親,下有兩個上學的小孩,自己又腿部殘疾,沒有穩定收入。工作隊在走訪中得知他有創業意願後,幫助其聯係銀行進行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發展養殖業,並自掏腰包幫蔣六兵買來養豬技術的相關書藉讓他學習。
考慮到蔣六兵家的特殊情況,胡江還聯係了相關部門,由蔣六兵自己出一部分,國家出一部分,為其一家人購買了新農合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意外保險等,並對其不定期走訪慰問,噓寒問暖。
通過工作隊的真情幫扶,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蔣六兵家養豬規模逐漸擴大。目前已經養殖了15頭豬,2頭牛,並且還種植了兩畝花椒。閑暇時,蔣六兵通過胡江安排的公益性崗位幫助打掃村公路,每月又能多掙到1400餘元。
“去年賣了十幾頭豬,掙了兩三萬。”蔣六兵感歎道,如今他已經脫貧了,但他仍要繼續努力加油幹,讓一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關懷,不辜負扶貧工作隊的幫助。
發展產業 穩固脫貧有希望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群眾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根本手段,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胡江告訴記者,隻有通過開發農村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引導和扶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培訓讓貧困群眾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參與本村特色產業發展,才能獲得穩定收益,實現脫貧致富。
苦竹村的土壤結構適合種植花椒,因地製宜發展花椒產業是最有效的增收方式。胡江3人輾轉重慶、遂寧和潼南周邊區縣等地,引進龍頭企業發展花椒種植。通過不懈努力,苦竹村先後引進了重慶市上宇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和重慶市順運花椒種植公司等企業。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然而,土地流轉卻成為工作隊最棘手的難題。守著土地過慣了日子的村民們一開始並不怎麼接受流轉土地,有的嫌租金太低,有的怕產業發展不成功,租金收不到,莊稼也沒有收成,這可急壞了隊員們。
“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們3人挨家挨戶走訪勸說,雖然吃了很多閉門羹,但好在土地流轉的事情終於談下來了。”回想起當初的不易,胡江覺得很值得。他說,引進的農業企業流轉了苦竹村1200餘畝土地,全部種上了花椒,這讓困境中的貧困戶看到了希望。
“有了這個產業,我也不用去外地了,在家門口務工,不僅學到了種植技術,每天還能收入50—80元。”貧困戶匡建明高興地說,花椒樹長得越好,他們就越高興,這意味著大家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扶貧工作隊用心、用情扶貧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村民們明白了,這個工作隊不是來“做樣子”“走過場”的,他們是真正駐村的,真正來給老百姓辦實事的。
隨著花椒基地不斷壯大,花椒產業也成為了苦竹村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有生動力。如今,苦竹村依托花椒產業,新增固定就業崗位20個,其中15名貧困戶常年在基地務工,年務工收入6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打算繼續發展特色產業,根據本村具體情況因戶施策。考慮到鴕鳥養殖收益比較樂觀,一隻鴕鳥每天能長一斤,能長到300—400斤左右,大約能賣到1萬元。”胡江繼續說道,他們還將邀請相關專家來講解和傳授養殖技術,讓貧困戶實實在在學得到技術、看到未來。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這裏是兩省交界,信息不暢,交通不便;這裏山連著山,土地貧瘠,資源稀缺。這裏就是米心鎮苦竹村。2014年,苦竹村被列為潼南50個貧困村之一。5年後,記者再次來到苦竹村,發現昔日貧苦的小山村如今大變樣:水泥公路、人行便道縱橫交錯;因地製宜發展花椒產業,座座荒山變成了貧困戶的“小銀行”;利用電商平台,村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日用品,而且還把自己種植的花椒、花生等農副產品賣到了外地……
對於這一切,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在這個沉甸甸的‘軍功章’裏,既有苦竹村2820名父老鄉親的艱苦奮鬥,更離不開我們苦竹村駐村工作隊的辛勤付出!”駐村工作隊就像一股溫煦的春風,將黨的各項好政策吹拂到這裏的家家戶戶,溫暖群眾的心,照亮村子的未來。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