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病因學陷入困境
“由於我和我老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以前我們一家主要靠種地為生,主要種植稻穀、玉米、土豆等農產品。”陳家秀回憶說,由於自己和丈夫都是勤快人,再加上公公婆婆那時候身體健康,能夠幫忙,相當於家裏就有4個勞動力,勤勞肯幹、省吃儉用,一家人的日子還算過得去。
“但是,隨著家中孩子不斷長大和家中父母日漸年老,日子就越過越難了。再加上大女兒生病,我們四處求醫問藥,不僅花光了家裏的積蓄,還欠了一屁股爛賬。”談到那幾年生活,陳家秀不由得抹起了眼淚。
陳家秀說,那幾年真的是困難,她幾乎10天沒吃一回肉,1年沒買1件新衣,家裏窮得連電費都交不起。實在窮得沒辦法,就隻好向政府伸手。
夫妻外出務工創收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再看看村裏的其他外出打工的,我們覺得一直待在覺山村務農也不是辦法。”陳家秀清楚記得,在2000年3月20日那天,天還沒有亮,她和丈夫離開了生活多年的覺山村。
來到福建後,陳家秀先是在一家工藝品廠工作,後又在一家養豬場裏打工,丈夫則一直在建築工地做木工。
我們在外麵打工也是省吃儉用,每年都能夠存兩三萬塊錢寄回家裏。陳家秀說,為了多省些錢,她和丈夫從2000年來到福建算起,有6年沒有回過家。“我走的時候大女兒在上小學五年級,二女兒也在上小學2年級,幺兒還在上幼兒園。”陳家秀說,我們6年過後回來的時候,幾個孩子都長大了、長變了。
成為貧困戶心裏不踏實
“我是2014年通過本人申請、群眾大會評議、鎮村幹部調查、區扶貧辦批準之後評為貧困戶的。當時,我申請的貧困原因有3個。一是讀書沒保障。我有3個孩子讀書,1個讀大學,1個上高中,1個讀初中,1年要交1萬多元學費和雜費,我經常為這些費用發愁。二是治病沒保障。覺山村的人都曉得,我大女兒患疾病住了3年醫院,花光了我家積蓄,還欠了10多萬的賬。三是老人負擔重。我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我公公婆婆將近80歲了,很少下地勞動;我娘家父母70多歲了,也需要我贍養照顧。”陳家秀說,這些負擔像三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其實,自從戴上“貧困戶”這頂帽子之後,陳家秀的心裏並不踏實。當時,她就在想,老靠國家扶持要不得!對於她來說,“貧困戶”這頂帽子戴起並不光彩。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陳家秀說,我有腳有手,能夠勞動,也不是那種沒有誌氣的人,怎麼能夠抱著貧困戶這個本本睡大覺呢?
於是我就和我老公商量,讓他留在福建繼續打工掙錢,我回家照顧老人。在2016年春節,她回到覺山村,開始在家鄉通過勤勞努力,改變現狀、增加收入。
自力更生脫貧摘帽
“剛開始回到覺山村時,我就結合在福建那邊的工作經曆,思考能在覺山村搞點什麼。”陳家秀告訴記者,她把想法和鎮上、村裏的幹部說,鎮村幹部立即組織起來一起出主意。最終,確定了一個“四步曲”,即養豬、養雞、種黃精、養龍蝦。
第一步就是養豬。因為在福建一個豬場打過工,有一定的養豬經驗,同時也會給豬防病治病。2016年10月,陳家秀就在一位朋友那裏,大起膽子借了20萬塊錢,利用家後麵的空地,建了一個養豬場。起初,養了10頭“太湖豬”,其中3頭母豬,7頭青豬。當年,3頭母豬生了62隻小豬,賣了4萬多現錢,7頭青豬賣了2萬多塊。這使她嚐到了養豬成功的甜頭。現在,陳家秀一共養有16隻母豬、110多頭青豬。“馬上可以出槽了,根據現在的市場價,一頭肥豬賣4000塊錢沒得問題。”陳家秀肯定地說。
第二步就是養雞。陳家秀的家在一個山坡下,那裏地勢開闊,滿坡是樹,遍地是草,是個地肥草美的天然養雞場。她就利用這個條件,養了“小腳雞”,這雞長得快,肉質好,不生病,六七個月就能養大出售。她現在一共養有1000多隻雞。雞主要是批發給電商,價格是25元一斤,也零售給餐廳,反正不愁銷路。
第三步就是種黃精。“黃精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它有滋陰補腎、潤肺生津的功效。它產量高,價格貴。”因此,看到商機的陳家秀去年流轉土地,共種植了21畝黃精。目前,這些黃精長勢很好,預計2021年就可以挖出來賣錢了。
第四步就是養龍蝦。陳家秀的小龍蝦養殖麵積已經達到了22畝。按照往年的行情,估計能賣十七八萬,除去成本,賺個10萬沒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雖然陳家秀搞了這麼多產業,但是她一般情況都沒有請人幫忙。喂豬、喂雞都沒請人。母豬要下崽,她去接生,吃住都在養豬場。隻有翻地栽黃精,下田紮田坎,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才請了幾個人來打突擊,其餘都是她起早貪黑一人幹。
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去年底,我靠著這‘四步曲’發了一筆小財,不僅還了10多萬元的借款,還剩了一部分錢。按照往年的勢頭發展,今年我賺20萬元應該沒問題。”陳家秀說,她們家的收入早已超過了扶貧標準線,一家人再也不是貧困戶了,而且她主動向村裏、鎮上申請退出貧困戶,並在2018年8月退出貧困戶的行列。
目前,陳家秀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大學畢業並嫁人生子,兒子也剛畢業不久,正準備去學一門專業技術。
“靠人吃飯空米缸,下田流汗穀滿倉。”陳家秀不等不靠,自立自強,在自身的努力和各級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幹部的幫助下,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搬開了貧困這塊“石頭”,甩掉了貧困這頂“帽子”。
“在黨和政府的扶持幫助下,我自力更生脫了貧,其實大家都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陳家秀說,如果周圍有貧困戶想學養雞養豬養小龍蝦和種黃精的技術,她願意將自己掌握的技能傳授給大家,一起發展產業,大家共同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在采訪結束時,陳家秀篤定地說,有黨和政府這麼好的政策,有自己勤勞的雙手,有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她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有盼頭,一定會像“吃甘蔗爬樓梯”一樣,步步高來節節甜。
記者手記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依靠勤勞,中華民族創造了絢爛多彩的曆史文明、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和民富國強的輝煌成就。在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偉業中,貧困群眾更是依靠勤勞,一路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戮力同心、突圍困境,詮釋著中華文明的“勤勞文化”。陳家秀用勤勞克服重重困難,抓住有利時機,依靠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終於擺脫貧困走上奔康大道,值得所有人尊重、學習。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3月30日,當記者來到塘壩鎮覺山村四社時,被路邊的幾塊四四方方的池塘所吸引,走進一看,隻見清澈見底的池塘裏有一些小龍蝦正爬來爬去,好不熱鬧。讓人想不到的是,這片養殖小龍蝦的池塘的主人陳家秀曾是村裏的建卡貧困戶。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