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懷醫者初心 紮根鄉村醫療
張少雲自幼在農村長大,爺爺、父親都是村裏有名的鄉村醫生,家裏世代的行醫氛圍,以及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在他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小他在心底就立下遠大誌向,要紮根鄉村,為鄉親們治病,減輕他們的痛苦。
受爺爺、父親世代行醫的影響,張少雲從小就對中醫特別感興趣,打記事開始,他就跟著長輩們學認各種中藥,二十出頭就已經掌握了豐富的中醫知識,並開始跟隨父親行醫,學著開處方、配藥等。
1996年初秋的一天,張少雲迎來了自己行醫生涯中第一位“真正的病人。”“那天,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以前都是配合父親坐診,碰巧這天父親不在家,我一個人在打理診所。”回憶起第一次獨立坐診,張少雲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那名患者來了以後,直接問父親在家沒有,聽說父親外出了,就想離開等父親回來後再來抓藥。在了解患者的症狀後,我初步診斷就是普通感冒,提出自己可以給他治療,但患者始終不信,再一番苦心勸說後,患者最終同意拿一副中藥回去試試。”藥拿了,病人也走了,可張少雲心裏卻是久久不能平靜。“一來關心患者的病情是否得到緩解,二來也是檢驗自己學醫成果的時候,心裏真是七上八下的,坐立都不安。”經過兩天的等待,張少雲迎來了好消息,患者已經痊愈,而且還當起了他的“代言人”,逢人就說張少雲年紀雖輕,可醫術高明。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張少雲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口碑,前來找他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
中醫在熬製及藥湯保存等方麵有著先天不足,加之西醫的逐漸普及,張少雲發現,家裏世代傳承的中醫坐診已經明顯跟不上患者的需求,自己單一的中醫知識,也已經不夠用。1997年,張少雲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關停了自己經營良好的個體診所,重拾書本,考取了重慶市第二衛生學校中西結合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再次開始了學習生涯。
2000年7月,學成歸來的張少雲沒有像他的同學們一樣留在主城或者進城開診所,而是懷揣醫者初心,毅然回到壽橋老家,紮根鄉村醫療事業,延續著自己的鄉醫生涯。
用好“兩件法寶”當好健康衛士
2001年8月,張少雲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當年,為壯大基層醫療人才力量,全區公開招聘了一批專業人才充實到各鄉鎮衛生院,張少雲依靠自己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深厚實踐經驗,從眾多參考者從脫穎而出,順利考進壽橋鄉衛生院。
在很多醫務工作者眼裏,要想提高能力、幹好工作就要到城區或技術設備好的大醫院去工作,因為鄉鎮衛生院工作環境差、病人少、技術設備落後,沒有多少發展空間。但張少雲認為,正因為鄉村醫療條件差,鄉親們更需要好醫生。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不懈努力,他很快成長為醫院的骨幹醫生。2003年,他被任命為壽橋鄉衛生院院長,2011年,轉任花岩鎮衛生院院長。鄉鎮衛生院人員少,為了方便群眾看病,醫院的每個人都同時兼任兩個以上崗位,白班夜班連著上,而且個個都必須是“全科醫生”,內科、外科、骨科、兒科、婦科,隻要有病人來看病,就要想法設法為病人治好病。作為院長,張少雲更是率先垂範、身兼數職,既是醫生,也是護士,又是藥劑師。既要開處方、還要照單抓藥,又要給鄉親們報新農合,還要帶著醫護人員進村入戶搞計劃免疫,建健康檔案等工作。白天看病,晚上寫病曆,淩晨時分才能休息。靠著自己精湛的醫術和帶頭示範,壽橋衛生院和花岩衛生院成為當時全區知名的鄉鎮衛生院,多次得到區、市級表彰。
2015年11月起,張少雲開始擔任古溪中心衛生院院長一職,他保持了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風,堅持幹在一線、做在一線,帶領古溪衛生院一班人馬再創新高,經營收入增長近3倍。
如何帶領好一個團隊?如何激發醫護人員的內生動力?如何守護好一方百姓的健康?麵對記者的不解,張少雲給出了答案,他說:“我有’兩件法寶’,一件就是抓醫護人員的作風建設,另一件就是合理的績效分配製度。”。自從2003年擔任壽橋鄉衛生院院長以來,張少雲始終要求醫護人員以病人為中心,切實維護病人利益,傾聽病人呼聲,關心病人疾苦,同時,狠抓紀律建設,以製度管人,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贏得了群眾和病人的高度讚揚。在張少雲工作過的地方,總能看見專門的黨風廉政教育長廊或者學習室。“隻有作風正、紀律優、醫術高,才能當好老百姓的健康衛士。”張少雲說。
為調動工作積極性,張少雲大膽推行績效分配製度改革,通過獎勤罰懶、獎優罰劣,以崗定量、以崗定績效的方式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內生動力。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剛到古溪中心衛生院時,各個科室都覺得人手不夠,總想增加人手。績效製度改革後,規定了科室的績效總量,人多人均就少,人少人均就多,科室“要人”的問題迎刃而解。“通過改革,同樣的工作量,工作人員減少了1/3,工作質量反而得到了提高,這就是我的‘法寶’”。張少雲開心的說。
建中醫“百草園”弘揚傳統醫學
中醫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祖國的“國粹”,更是張少雲父輩們世代傳承的技藝,近年來,隨著我區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更激發了張少雲把中醫學弘揚好、運用好,更好服務老百姓的熱情。
走進古溪中心衛生院,你會被濃濃的中醫氛圍所吸引,針灸室、煎藥房、中藥房、中醫藥文化牆、中醫藥品展示區應有盡有……看見一位群眾在中醫藥品展示區前駐足,張少雲主動走上前去介紹。“老人家,這些藥品都是常用的中藥材,你認識哪些啊?這個是黨參,有補中益氣、止渴、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的作用。這是半夏,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作用。”張少雲告訴記者,多年前,有一位病人小便疼痛,看了幾天的西醫,甚至還輸了液都不見好轉,最後通過中醫治,僅僅花了100多元錢就痊愈了。“一方麵我一直很熱衷中醫,特別是溫病學;另一方麵,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治療費用相比西醫也更加便宜,發展中醫適宜技術,不光能弘揚‘國粹’,還能減輕老百姓看病的負擔。”他說。
趁著近年來我區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春風,2015年開始,張少雲積極對上爭取,升級了古溪中心衛生院的軟硬件設備,擴大中醫館規模,針對提高醫護人員中醫適宜技術,目前,古溪中心衛生院已建成全區鄉鎮衛生院設備最齊全、規模最大的中醫館,經營收入每年近200萬元。
為進一步普及中醫技術,2017年6月,張少雲利用醫院一處閑置的荒草地,建起了一個中醫“百草園”。走在百草園裏,滿目蒼翠,張少雲陪同記者一邊走一邊介紹,“我們這個百草園有近700平方米,裏麵種有16個常見品種的中藥材,為了保護好、利用好,我給園子安裝了監控攝像頭,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和養護,每種藥材還安放了指示牌,標注藥材的性味和功能,每年還會與古溪小學開展科普教學,組織小學生前來參觀,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中藥、了解中醫,為發展推廣中醫打下基礎營造好氛圍。”
看著醫院越來越壯大,張少雲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決定發展醫養結合,為推進老齡化事業發展做點貢獻。按照規劃,今年,古溪醫院將醫院閑置宿舍樓為基礎升級改造康養服務中心,增加無障礙設施、健身休閑設施和綠化景觀等配套設施,設置養老床位72張,並在醫院設立養老科,設置醫療床位30張,24小時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如今,老齡化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我們醫院也該為養老事業做點貢獻。”張少雲說,“發展醫養結合,就是要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這幾天,早上8點左右就有老百姓在醫院等候看病了,所以我們的作息時間要盡快調整,請辦公室馬上擬定一個通知,要求所有科部從下周起就實行夏季作息時間,讓老百姓到了醫院就能找到醫生。”近日,剛帶隊查完房的張少雲,把醫護團隊叫到一起,反饋病人病情發展的同時,還針對近期發現病人比醫生來得早的情況,拿出了解決方案。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