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患者需求,找準發展方向
績效考核製度的改革,治好了醫生的“心病”,徹底激發了醫護人員的活力,鄭才高卻高興不起來。
原來,新醫改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現象,出台了一係列的惠民政策,其中就包括藥品零利潤,要求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藥物。藥品零利潤主要針對西藥,但相比中成藥品,西藥的價格依然較高。由於當時壽橋衛生院還沒有開設中醫館,老百姓想看價格更加實惠的中醫,得到臨近的中心醫院或者城區醫院。例如,病人得了風濕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如果選擇西醫,價格不菲,如果選擇中醫結合物理治療,每次都要乘車前往十幾公裏甚至幾十公裏遠的醫院,往返的車費對病人來說就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壽橋也要發展中醫,讓群眾就醫更方便、治療更便宜。”鄭才高下定決心。
2014年,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健康扶貧工程組委會向潼南捐贈約8000萬元醫療設備,幫助提升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通過推廣適宜醫療技術,讓一般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在基層就能得到有效診治。鄭才高看到發展中醫的機遇。
8000萬元看似體量很大,但細分下來,尤其到了又偏又小的壽橋衛生院,已經隻有很少一部分。為此,鄭才高不等不靠,多方爭取,最終找到了時任區衛計委主要負責人。“領導,我院計劃發展中醫,建設中醫館,這一次中國初保基金會的捐助,請你盡量向我院傾斜。”
“壽橋這麼偏遠,建設中醫館有實際意義嗎?”
“中醫具有簡單、方便、價格低廉、治療效果好等特點,壽橋雖然很偏遠,但是群眾對相對較便宜的中醫需求卻很大,隻有增添設備、建設標準化的中醫館,才能真正實現讓‘小病留在本鎮’。”
“你們人手不足,就算給了你們設備,能產生出價值嗎?”
麵對時任區衛計委主要負責人的質疑,鄭才高當即立下軍令狀:“請你放心,就算再苦再累,我們也要發展中醫,為病人減負。”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下半年,壽橋衛生院獲贈的中醫熏蒸、牽引、光照、電療等中醫診療設備陸續到位,總價值370餘萬元。為了讓設備發揮最大效益,造福群眾,鄭才高對原有的科室進行了重新規劃調整,新設立了中醫科,又想法設法清騰出5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采取對上爭取一部分、對內自籌一部分的方式,投入20餘萬元,修建標準化的中醫館,規範設置了中醫科室、煎藥室、藥房等。
同時,完善修改績效考核辦法,將醫院年終結餘的40%主要針對中醫藥人員等一線職工進行再分配,讓發展中醫藥服務項目成為全院的共識。
推行績效改革,化解工酬矛盾
2013年12月,鄭才高由臥佛鎮中心衛生院調任壽橋鎮衛生院院長,“新官上任”的他內心可不止“三把火”,也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帶領大家好好服務病人,闖出一番新業績。
但工作不到兩個月,曾經的遠大夢想就被現實無情的擊碎。“剛到幾個月,我就發現不少醫護人員想離職,在編的想調去離城近的大醫院,聘用的想辭職跳槽去待遇好的中心醫院。”鄭才高說。
壽橋鎮地處潼南區東南部,距潼南城區47公裏,周邊分別與小渡鎮、臥佛鎮相鄰,與銅梁區兩麵接壤,幅員麵積20.94平方公裏,轄有行政村4個,常住人口不足6000人。既有銅梁城區醫院、鎮級中心衛生院的強勢競爭,又有轄區群眾少的客觀原因,再有加之醫護人員一門心思想要調走,算是給了鄭才高當頭一棒,“那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心裏覺得發涼。”鄭才高說。
2014年4月,一位病人反映的情況,更是讓鄭才高震驚不已,“鄭院長,你還管不管你們這些穿白大褂懶醫生咯,找這個醫生看病,他喊我找另外一個,另外一個幹脆讓我到小渡鎮上或者銅梁城區去看病,我好難得跑嘛!”醫生治病天經地義,鎮衛生院更是幫助周邊群眾消除病痛的“大本營”,居然讓病人忍著病痛來,還要再跑到幾十公裏外去看病,這成何體統。鄭才高決定開展一次深入的調研。
通過調研發現,並不是醫院的醫生水平比其他醫院低,也並不是周邊醫院的競爭,比醫術缺失和競爭巨大更嚴重的是醫護人員的“心病”——動力缺失,因為幹多幹少都一樣,很多醫生想的不是怎麼看好病,而是怎麼少幹活。
績效考核方案實施的初期,該院存在“吃大鍋飯”現象,出現“推諉病人”“出工不出力”等問題,幹多幹少一個樣,大家看不到希望,工作積極性日益低下,醫院業績明顯下降,群眾滿意度大大降低。發現問題症結的鄭才高召集大家開了一個談心會,他當麵向醫護人員承諾:“一年內完成績效考核製度改革,到時候醫院還沒有起色,申請調離的、要想離職的,我批準你們走。”
為了解決績效分配這個影響積極性的“攔路虎”,鄭才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績效改革。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按照“堵後門、開前門”的思路,將醫院扣除成本後的年終結餘的60%用於增加醫務人員獎勵性工資的發放,以做大績效考核工資總蛋糕,再重新調整績效考核方案,將基礎績效固定部分和獎勵部分6:4的比例倒置,增加獎勵部分比例,同時明確一線醫護人員獎勵性績效工資最高可達到平均獎勵性績效工資的3倍,而後勤崗位最高隻能達到1.3倍,合理拉開了收入差距。
打破“大鍋飯”,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獎勤罰懶、獎優罰劣,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績效考核辦法改革後,54歲的醫生尹容全如今能拿到平均數的2.5倍,她這樣評價到,以前辛苦幹事的人是“又流汗又出血”,其實類似的問題很多醫院都有,問題症結很多人也都知道,但隻有鄭院長改革敢動真格,讓幹事的人心裏踏實、有尊嚴,大家願意幹。
加大引培力度,提升業務能力
2015年3月,壽橋衛生院中醫科正式接診病人,但設備有了,場地有了,人才缺成了發展中的最大難題。
從事多年西醫的醫護人員私底下紛紛議論,大家都是學西醫的,誰來坐診中醫科呢?中醫真的比西醫效果好嗎,本來病人就少,發展中醫會不會更沒有前途?“醫護人員從事了多年西醫,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一方麵不願意學中醫,另一方麵,從心底也比較輕視中醫。”鄭才高感慨地說,“說實話,我也是學西醫出生的,中醫自己也不會,的確有壓力。”
如何在短期內充實中醫藥隊伍,打破思維定式呢?為了解決缺少中醫人才的問題,鄭才高確定了一抓外部引進、二抓內部學習的培養思路。在外部引進上,每年將醫院60%的名額用於引進中醫藥人才,2014年至2016年,共引進中醫藥專業人才3名,占醫院現有在編人員的1/3。定期舉辦“國醫大講堂”,邀請資深中醫專家前來授課,要求醫護人員全體參加,提高理論功底。“光是理論提高還遠遠不夠,必須進行實崗鍛煉。為讓醫護人員學到真本事,通過積極爭取,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同意與壽橋衛生院建立合作關係,定期選派醫護人員前往上級醫院掛職學習中醫技術。”鄭才高說。
為消除醫護人員的擔心,激發大家學習積極性,鄭才高決定自己第一個去掛職參加中醫適宜技術培訓,並順利取得結業證書和相關資格,帶頭走上了中醫崗位。同時,擠出資金用於補助醫護人員在中醫適宜技術學習時產生的學費、差旅費,促進中醫藥人員加強自身學習。
通過不斷的激勵,目前,壽橋衛生院中醫藥人員所占比例已達到90%以上。
如今,中醫藥適宜技術成為壽橋鎮群眾廣為認可的醫療保健服務項目,也成了醫療收入的支柱。中醫收入從2014年起連續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18年,中醫藥診療人次5723人,較2017年增長36.82%。
完善績效考核製度,發展中醫藥。鄭才高找準症結、對症下藥,既治好醫生的“心病”,又滿足了群眾所需。偏遠的壽橋衛生院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完美“逆襲”,2015年至2017年連續三年獲區衛計委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2016年被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評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2018年被評選為重慶市衛生健康係統先進集體。
“為了進一步發展中醫,我院將擴展中醫館文化建設,升級中醫治療設備,邀請名醫專家,引進中醫藥人才,提升醫護人員中醫適宜技術,更好為群眾服務。”談起下一步打算,鄭才高信心滿滿地說。
記 者 手 記: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近年來,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於人民健康為目的大力發展中醫藥,從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出發,把中醫藥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中醫藥事業發展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衛生計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健康潼南2030規劃”,單獨出台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定期評估發展情況,統籌全區各部門力量共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事業,必將為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健康中國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傳承發展好中醫藥事業,要不斷夯實製度保障,建立綜合協調機製,設置好專門部門,落實好編製、經費,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對中醫藥事業投入占比,將一些重要醫療設備采購、重點學科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形成發展合力。要著力改善環境,加大硬件設備投入,培育更多專業技術人才,提升中醫藥事業服務群眾能力和水平。要廣泛宣傳中醫藥文化,認真貫徹落實《中醫藥法》,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積極營造中醫藥文化傳承的濃厚氛圍。要突出特色支撐,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健康產業和中藥材種植,因地製宜打造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中藥材全產業鏈,培育引進中藥材種植龍頭企業,助力老百姓脫貧增收致富。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2014年以來,一場立足患者所需、以中醫藥求發展的改革在壽橋鎮衛生院大刀闊斧進行著……日前,記者采訪見證了這家醫院翻天覆地的神奇變化,醫護人員從原來的挖空心思要走,變成鐵了心要留;百姓評價的改變既樸素又真實,短短幾年,這個偏遠的鄉鎮衛生院就“逆襲”成為國家級、市級先進典型。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