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地難 暗自立誓搞農機
1994年讀完醫學中專的陳偉回到崇龕老家,跟隨父親做了一名鄉村醫生。然而,除了每天陪父親外出應診之外,陳偉家10多畝的水稻田讓他苦惱不已。
“每年最累的時候,就是收獲的季節。我們家三個主要勞動力,天不亮就下田用鐮刀割水稻,在齊膝深的爛泥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來走去。”陳偉說到,那時候他們用的都是最原始最傳統的收割方式,把割好的水稻紮成小捆狀平鋪在田間稻茬上,等到太陽出來,曬幹露水後,再逐一將稻束進行人工脫粒。
“水稻脫離是個辛苦活,得用雙手把稻束高高舉過頭頂,在用力甩下撞擊在鬥架上,反複十來個往複動作才能將一捆稻束上的穀粒脫淨。”陳偉無奈地說,每天到了收工時刻,通常是累的腰杆都直不起來,一家三口一天忙到晚也收不了一畝田。
1999年,陳偉偶然間來到了遠在新疆種地的姑父家。當他踏上新疆廣袤的土地,看到姑父家足有2層樓高的大型拖拉機,和早已實現機械化操作的農業服務,心中非常震撼。“那個時候,我就在心裏暗自立誓,這輩子的職業,就是搞農機了!”陳偉說道。
苦學技 農機助力家鄉發展
2002年,陳偉再次踏上了去往新疆的路,到姑父的農場裏做了一名農機手,從此與心儀的機械化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學習期間,陳偉勤奮努力。從一個簡單的機手做到了機耕隊長,並參與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耕地、播種、植保、收割、秸稈處理等各個環節了如指掌,掌握了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方麵的很多知識,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農機操作本領。“羽翼豐滿了,就想把農機事業帶回家鄉,為家鄉的農業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陳偉笑著說。
2008年,陳偉帶上兩台東方紅804拖拉機,回到了潼南創業。他聯合了本地幾家農機大戶成立了長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糧油、蔬菜、經果林等作物的機械化耕、種、收、植保等環節的服務,憑借先進高效的農機裝備和紮實的農機操作技能,合作社的對外服務作業發展得順風順水,迅速在潼南農機社會化作業服務領域占得一席之地。
如今,潼南區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在陳偉的帶領下,發展得越來越好。2018年農機耕種收作業服務麵積達22000畝,無人機飛防作業15000畝,土地宜機化治理服務麵積3000餘畝,全年實現營收320餘萬元。
近幾年,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勞動力短缺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問題,農機的推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尤其是在土地集中流轉、規模化種植之後,農業機械已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的方方麵麵,優秀的農機手成為了“香餑餑”。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也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陳偉信心滿滿地說道,目前他們已經累計培育現代農機技能人才260名,未來計劃培訓更多能夠熟練使用各類農機器械的農機手,帶領周邊百姓走上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的致富路。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用無人機打藥效率真是太高了,10畝地十來分鍾就打完了,噴灑均勻,真是又快又好!”不久前,梓潼街道新生村種植戶張大爺,在親眼見到長豐農機合作社的無人機噴灑農藥後嘖嘖稱讚。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