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梓潼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走村入戶為群眾體檢。李楊 攝 潼南抓住作為全市醫共體建設試點區縣的機遇,以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為龍頭,22個鎮街衛生院為分院,成立區人民醫院醫療集團、區中醫院醫療集團,形成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製,構建三級聯動的區域醫療聯合體。 數據顯示,潼南區中醫院今年1—5月診量同比增長20.1%,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2.52%。患者滿意率也達到96%,比去年增加4.6%。 優質醫療資源加速下鄉 發生這一巨大變化的關鍵點,在於醫共體建設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加速“下鄉”。原來,根據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以下簡稱西南醫大中醫院)和潼南區中醫院簽署的醫聯體建設合作協議,西南醫大中醫院派出3位博士學位的醫生到潼南區中醫院任職。 專家資源“下鄉”,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70歲的王大爺長期以來反複出現心悸、氣促、雙下肢水腫,曾在多家醫院住院治療,均被告知治療意義不大。但是王大爺來到潼南區中醫院就診後,複查心衰標誌物明顯下降,“我原來都打算放棄了,感謝中醫院的醫生和專家團隊,我一定要堅持治療。” “要在以前,王大爺這樣的危重心衰病人對我們來說處理難度大。”心腦血管病科主任陳超坦言。他和掛職的專家團隊多次為王大爺進行細致的查房後,確定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並有了不錯的療效。 在醫共體內,還能借助信息化遠程診療等平台,能讓更多專家“貼近”患者。“近兩年,我們醫院搭建了‘遠程診療’係統,針對各種疑難雜症,可與市級‘三甲’醫院專家實時連線,交流診治信息,細化治療方案,病人診治更加精準有效。”潼南區中醫院副院長黃衛華說,這樣的案例多了,慕名而來的患者也越來越多。 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短板 近日,潼南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來到米心鎮中心衛生院進行義診,並開展慢性病診療下基層活動。 米心鎮是距離潼南城區最遠的鎮之一。由於衛生院的條件有限,當地居民生了病常常需要到40多公裏外的城區就醫。“特別針對鄉村地區常出現的慢性病,沒有足夠人手。”米心鎮衛生院副院長楊鵬程說。 “平時想通過開點中藥調養,隻能去城頭,現在區人民醫院的醫生來開了藥方,節約了我們去城裏的時間。”米心鎮苦竹村村民王素珍最近胃有些不舒服,聽說有來自區人民醫院的愛心義診,就趁著趕場來谘詢。 為解決農村地區基本醫療條件不足的問題,潼南區的兩個醫療集團管理定點定期對下級的衛生院提供技術、服務上的支持,包括定期的義診活動、人員培訓,把城區的醫療資源搬進鎮街。 此外,“分院多餘編製由醫共體理事會統一管理使用,對分院或緊缺崗位所需人才,隻要具備專業資格,也適當降低學曆予以招聘。”潼南區衛生健康委主任程秋雁說,“各分院院長、副院長的調整、任免,可以由醫共體牽頭醫院直接決策。僅2018年,醫共體牽頭醫院根據分院的業績考核、專科建設需求,就免去兩名院長職務,為5個分院的科室建設調動配置20名醫務人員。” 全麵打通雙向轉診“梗阻” “要不是鎮裏衛生院醫生及時將我送到區中醫院搶救,我這命恐怕早就沒了。”潼南區古溪鎮伍家村村民黎老太太充滿感激。 上個月,黎老太太突發胸悶,被送到古溪中心衛生院搶救,由於病情危重,衛生院緊急處理後,利用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將她轉診至醫聯體的上級單位——潼南區中醫院。渡過危險期後,黎老太太又下轉回衛生院,並根據潼南區中醫院專家製定的詳細治療方案進行康複治療,一周後即好轉出院。 “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能夠通過綠色通道使急病、疑難雜症患者快速得到有效治療,其次前期準備和後期康複都在基層衛生院進行。”程秋雁說,組建醫共體後,急診病例能及時通過綠色通道上轉,上級醫院派出的專家團隊還將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手把手”指導。這對引導居民習慣到基層醫療機構首診,逐步改變其小病直接到大醫院找專家的就醫觀念,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自醫共體工作開展以來,潼南已逐步形成分級診療、有序就醫的格局,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 (潼南區融媒體中心 餘豔清 李揚) 【采編 鄭強】原標題:潼南 醫共體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