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柑基地 為貧困戶帶來增收希望
時值隆冬,記者在米心鎮竹台村看到,燦爛的陽光下,集中連片種植的沃柑園裏,林下種植著鬱鬱蔥蔥的窩筍,10餘名村民冬閑不閑,正在給沃柑苗和窩筍除草施肥,搞好田間管理。
米心鎮黨委副書記肖傑告訴記者,近年來,竹台村9社村民李小紅,與妻弟一直在外地做水果生意,經過打拚,兩人雖然賺了個盆滿缽滿,但一直對家鄉有種難以割舍的情感。
在米心鎮黨政有關人員的動員和協調下,2017年,李小紅與妻弟一起在本村承包土地230多畝種植沃柑。李小紅告訴記者:“沃柑是一個晚熟雜交柑桔品種,果肉多汁味甜耐貯存,很受消費者歡迎。因為它和其它品種的柑桔錯峰上市,價格一般都比較高,市場行情也看好。在第一年和第二年沃柑樹還沒有掛果的時候,我就在林下種窩筍等蔬菜,這樣既可增加收入,又解決村民務工。”
今年竹台村駐村工作隊邀請區農委和米心鎮的農技人員,深入到竹台村沃柑種植基地,技術人員在基地現場仔細察看沃柑生長情況,對當前的果樹栽培、田間管理進行指導,講解沃柑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栽種技術要點,詳細解答在沃柑田間管理過程中的疑難困惑,為沃柑基地增收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竹台村有10多戶貧困戶參與沃柑基地管理,務工村民每天有五六十元的勞務收入。現在,沃柑苗長勢喜人,村民們也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種沃柑一般要4年才掛果,第5年進入豐產期。”李小紅說,“今後我還打算多流轉一些土地,種植更多的沃柑,帶動周邊村民種植,一起走上脫貧致富路。”
肉牛養殖 為群眾脫貧打開一扇窗
現年35歲的楊大兵是米心鎮竹台村的一戶建卡貧困戶,其右手三級殘疾,幾年前在政府的幫扶下,發展了養牛產業,如今已走上正軌。他今年養的50多頭肉牛品質不錯,目前當地牛肉賣30多元一斤,預計楊大兵養殖的肉牛今年能賣上一個不錯的價錢。
2001年,18歲的楊大兵不慎把右手摔成三級殘疾,一夜之間,他從一名青春健壯的青年變成了一名殘疾人。楊大兵家裏經濟條件一直比較差,其母腿部三級殘疾,家裏的生計全靠父親一人。貧困戶的帽子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他也曾彷徨、無奈和焦躁。
米心鎮扶貧幹部知道後,上門給他宣講政策,鼓勵他發展產業致富,為他量身定製了養牛計劃,還承諾幫忙解決土地問題、小額貸款、提供技術指導,並幫忙找銷路。
楊大兵重拾人生信念。2015年,在米心鎮扶貧幹部的幫助下,他向銀行貸款7萬元,向親朋好友借了近10萬元,在竹台村10社流轉土地5畝,修建養殖場養殖肉牛,吸納貧困戶蔣玉春、陳井明等常年在養殖場務工,每人每月收入約2000元。
在楊大兵和飼養人員的細心“伺候”下,“致富牛”長得毛皮發亮、膘肥體壯。2016年底,楊大兵的養殖場出欄13頭肉牛,由於牛肉品質好,在家門口就被搶購一空,扣除成本,獲純利近4萬元。
2017年初,在竹台村駐村工作隊的鼓勵和幫扶下,楊大兵擴大養殖規模,購進了40頭肉牛進行養殖,收獲頗豐。今年,他把規模擴大到50多頭。如今這50多頭牛長勢良好,今年行情不錯,前景看好,“豐收”在望。
“過上了好日子,我想娶個媳婦過美日子。”楊大兵經過幾年的努力,不但實現了自力更生,還有了一定的存款,最近他正準備維修自己的住房,萌發了娶老婆過美日子的想法。
楊大兵說,自己家能夠擺脫貧困,幫扶幹部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經常來家裏了解情況,不僅在精神上給予他很大鼓勵,還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很大的幫助。
看到楊大兵通過養牛走上了脫貧增收路,米心鎮竹台村的10戶村民,也萌生了養牛增收的打算,他們有的已經“試驗性”養了1頭牛、2頭牛,以積累養牛的技術和經驗,這些村民打算,在今年春節,多買幾頭小牛,把它們喂養長大,將來有肉牛賣肉牛,有牛崽賣牛崽,增收致富沒問題。
離開竹台村時,遠遠地看見嫋嫋炊煙從各家各戶屋頂升起,記者相信村民們的日子也會蒸蒸日上,越過越好。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我把土地流轉給李小紅發展沃柑產業後,又被老板返聘到基地裏務工,管理果樹,不僅有土地租金,還有勞務收入,一年收入有一萬多元,比種莊稼強多了。”昨日,記者在米心鎮竹台村采訪時,貧困戶蔣中禮對記者說。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