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錚錚鐵骨練就堅韌顯品質
見到譚進華時,他剛從成都風塵撲撲趕回潼南,臉上的汗水還沒來得及擦掉,便略帶歉意地笑道,“不好意思,我來晚了,最近比較忙,耽誤了些時間。”記者打量下眼前這位退伍軍人,精神的寸頭,整潔的衣著,說話鏗鏘有力,走路虎虎生風,連坐下時也肩背挺直、抬頭挺胸。
退伍30年來,從一名鐵骨錚錚的退伍軍人,到擁有近百名員工的成功企業家,譚進華揮灑著熱血青春,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無論是可歌可泣的軍旅生涯,還是乘風破浪的商業征程,他身上總能體現出一股鮮明的軍人氣質。這種氣質一直伴隨著他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54歲的譚進華,出生於龍形鎮檬子村的一戶普通家庭,家裏有5個兄弟姐妹,他在家排行老三。也許是山村艱苦的生活磨礪了他,譚進華從小就表現得非常堅強和吃苦耐勞。高中畢業後,懷著對軍人的敬仰和對軍營的向往,剛滿19歲的譚進華毅然選擇了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野戰兵。
軍隊裏艱苦的生活和高強度的軍事訓練,並沒有讓譚進華打退堂鼓,反而使他迅速成為一名剛強、堅毅的合格軍人。進入部隊第二年,譚進華便升為班長,管理著班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部隊這個大熔爐裏,3年的軍旅生活煉就了譚進華堅韌的意誌與不怕苦、敢打敢拚的軍人精神,也為他後來的創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1986年11月,譚進華帶著在軍營練就的強健體魄與堅強意誌光榮退役,回到家鄉潼南。
十年一劍 商場新秀露鋒芒
回到潼南,麵臨著工作與創業,譚進華很迷茫,當時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留在潼南,從事縣裏安排的建築工作;二是出去打工,自主創業。經過再三思慮,他決定走出潼南,到外麵的世界去看一看、闖一闖。
於是,譚進華來到四川綿陽,開始了打工生涯。他先後從事了水電工和機修工,學到了不少水電安裝和機電修理方麵的知識。幾年時間裏,譚進華的羽翼逐漸豐滿。有了技術,譚進華躍躍欲試,想擁有自己的維修店。
確定想法後,譚進華與另一名技工商量好一起辭職,到四川遂寧合夥開了一間微型汽車修理店。初次成為老板,譚進華既興奮又激動。他把自己積蓄的8000元全部投了進去,也花費了大量心血與精力,希望把這份事業做大做強。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當時的微型汽車還屬於新型產品,市場占有率很小,微型汽車維修行業不景氣,再加上當時他的技術還不精湛,店裏生意冷清,修理店很快就因為經營慘淡、入不敷出而關門,譚進華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初次創業就失敗的譚進華陷入了低穀:沒有工作,沒有錢花,沒有住房,連吃飯都成困難。一籌莫展下,譚進華來到四川科通電子應用研究所當起了電工。在這裏,譚進華更加努力汲取所有有用的知識、技術與經驗,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吸收,不斷成長。工作中,譚進華虛心向同事請教,對不懂的問題,他總是追著問、纏著問,直到弄明白為止。同時,對工作中的苦活、重活、累活,他總是爭著幹、搶著幹,直到幹好為止。他沒日沒夜地學習,加班加點地工作。3個月試用期滿後,單位不但為他頒發了獎狀,還把他調到辦公室當起了科員。
憑著踏實肯幹的精神和過硬的技術,幾個月後,他又被提升為科室長。在研究所裏幹了三四年,他不僅掌握了過硬的機電安裝、修理技術,還學到了一整套管理方法和為人處世的道理。4年的積澱之後,譚進華心想:東山再起的時候到了!
一波三折 曆經磨難出成效
1996年,譚進華再次將目光瞄向創業之路。當時塑料製品需求量大,客戶群體廣,有很大的市場。盯準了這個商機後,譚進華果斷辭職,與妻子一起,開了一家塑料銷售小作坊。就這樣,夫妻倆憑著自己的辛勤勞作,隻幹了半個月,小作坊收入就相當於在單位工作一個月的工資,譚進華第一次嚐到了創業的甜頭。
在譚進華夫妻倆的經營下,小作坊生意越來越好,譚進華在行業內的資源和人脈也有了一定基礎。為了擴大規模,他與妻子商量,建立一個塑料加工廠,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妻子堅決反對。
“生意做得好好的,收入也可觀。新辦塑料加工廠,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妻子周碧全擔心,丈夫把所有積蓄投入到加工廠裏,萬一虧本全家的生活費又沒指望了。
麵對妻子的質疑和反對,譚進華沒有放棄。他耐心向妻子闡述自己的想法、分析市場行情。周碧全看到丈夫如此堅持要創業,也就不再反對了。拿著家裏的全部積蓄,譚進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租地、建廠房、購買設備等工作中。不久,譚進華的塑料加工廠就建好並投入了生產。
有了上次的經驗教訓,譚進華加強了對企業的管理,再加上自己在機電技術上的經驗,企業運轉正常,銷售量不斷上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譚進華又在成都市中和鎮租賃10畝地,蓋了4000多平米的車間。但就在這時,他卻又一次陷入了事業中的低穀。
當時成都正大力搞建設,電力很緊張,經常停電,但工廠要生產,一刻也離不開電。成都郊區每天隻有晚上11點到早上7點有電,廠裏要生產就隻有抓住晚上這幾個小時的時間。生產自然受到了影響。
眼看生產一次一次地脫節,客戶一個一個地流失,這讓譚進華非常焦慮。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麵對這些困難和挫折,他相信挺過去就是勝利。譚進華采取購買發電設備,加強車間安全管理;增加工人工資福利,提高工人積極性;重新打通銷售渠道等措施,與工人們共同努力,工廠終於渡過了這道難關,走上了迅速發展的正軌。
2010年,在成都市仁壽縣招商引資中,譚進華把企業搬到了仁壽縣成都天府新區視高興盛家私產業園內,新工廠占地10畝,廠房麵積3000多平方米,並於2012年春節後正式投產。
新廠房投產後,譚進華一有空便往廠裏跑。除檢查生產,加強管理外,還為員工提供技術指導,耐心地幫助員工克服一個個技術障礙。員工們的整體技術水平提高後,生產速度比以前增長了不止一倍。憑著過硬的產品質量、高速的生產速度和自身的誠實信用,譚進華不但將失去的客戶全部挽回,還發展了許多新客戶。
如今,旺達塑料包裝有限公司在譚進華的努力下,已經擁有一體化生產線,一條龍式優質服務,技術力量雄厚,設備精良,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一家PE共擠拉伸纏繞膜、PE保鮮膜、PE保護膜生產基地。
良好的發展環境、先進的生產設備、高超的技術手段和人性化的管理,譚進華的企業走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如今,他的企業年產值達4000—5000萬元。
心係家鄉 回潼發展不忘本
作為土生土長的潼南人,譚進華一刻也沒有忘記過家鄉。在成都奮鬥的20年光陰裏,他日思夜想地掛念著潼南。
“落葉總要歸根的。在外麵也打拚累了,年過半百了,就想回到家鄉。”譚進華感概地說,這些年來,我心裏一直盤算著,隻要有機會,一定要回到潼南。
終於,機會來了。2018年7月,重慶市潼南區成都招商推介會在成都舉行,譚進華自信滿滿地走進了推介會的現場。
“我們公司已經與區人民政府簽約,在潼南高新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新型塑料科技製品及消防產品生產基地。”譚進華說,基地占地麵積64畝,總投資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項目自交地之日起36個月後全部建成竣工投產並達到設計生產能力,主要生產各式纏繞膜、聚乙烯薄膜、聚乙烯保鮮膜、聚乙烯保護膜、塑料包裝袋和消火栓、消火箱、消防水槍、水袋、噴灑頭等產品。達產後,可實現年產值2.6億元,年稅收2500萬元。
“作為潼南商人,要積極響應潼南區委、區政府關於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實體經濟的號召,投資潼南,建設潼南,發展潼南,用科技和智慧助力潼南高質量發展。”譚進華說。
談起創業曆程,他坦言,奮鬥的過程是快樂的、幸福的。譚進華告訴記者,當過兵的人,退伍不褪色,走到哪裏都是條漢子。自己選擇的創業路,隻要不放棄夢想就能實現。
軍人特有的執著和堅毅,在譚進華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許,正是這份執著,這份堅持,才成就了今天的譚進華。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近日,記者在龍形鎮龍形村的一個山坡上看到,附近的十來個山頭種滿了密密麻麻的花椒樹,一顆顆花椒樹排列整整齊齊,雖然天氣有些炎熱,但仍長得鬱鬱蔥蔥。山坡也因為花椒樹變成了綠色。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