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智能化
日前,記者走進潼南高新區重慶與德通訊生產車間看到,數條智能化生產線正在緊張忙碌地作業,一個個手機零部件,通過智能化檢測後,被送入到下一個環節。
“我們公司主要從事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各類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製造,集研發、製造、金融、貿易為一體。”重慶與德通訊行政總監王連生介紹,公司采用智能化生產,所有技術類程序都由智能機器一手包辦,工人隻需要做一些簡單的參數調節和開關機操作就可以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偌大的生產車間並沒有好多工人,和進場前想象的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差之甚遠,一條生產線從印刷、SPT、貼片、分板、成品出貨需要十幾道工序,但隻有統一著裝的10來名技術工人在監控電腦操作。
王連生說,公司結合實際生產情況,自主研發生產製造了兩條測試線,手機單板和整機自動測試線。傳統測試線一條線上的用工人數約14人,與德通訊自主研發的自動測試線,一條線上隻需 2個工人進行操作就可以了。這樣可以在節約人力的同時,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了品質和效率。
據介紹,單板自動測試線可實現自動上下料、自動測試與複測、自動視覺掃碼、自動屏蔽和自動分揀不良品,減少約87%的測試人力。整機自動測試線可實現自動MMI、自動音頻、自動RF和自動WBG測試,其具有標準化、模塊化和通用化等優點。
“我們計劃將工廠建成一個智能化水平在國內行業領先的智能終端製造工廠,我們會依據廠房建設進度逐步建成智能倉儲、AGV智能送料、單板和整機智能測試以及智能化包裝生產線等。”王連生告訴記者,全廠建成投入生產後,大量的智能化和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使用,可節省人工成本,讓企業提質增效。
“製造基地總投資達10億元,整體建築麵積超42000平方米,已建成生產辦公麵積12000平方米。基地一期投入8000餘萬引進5條國際最先進的SMT高速智能貼片線,以及全球領先的4條全自動智能包裝測試線,用於智能手機、平板以及各類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製造。”王連生說,建成後員工規模達1000人以上,目標5年累計實現200億元產值。致力於成為重慶地區最先進的智能終端製造產業園。
技術研發行業領先
“左邊黃色機械臂是我們的第一代自動測試線,右邊銀色機械臂是升級後第二代自動測試線。”生產經理何光文告訴記者,目前,與德通訊的生產車間的自動測試線就有兩代產品,而且全是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他介紹,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整體測試效率提高近30%,效率更高、更精準,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近2000萬元。
“重視技術研發一直是我們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王連生說起與德通訊的發展很是自豪。他說,雖然公司起步成立的時間較晚,但已處在技術發展的前沿,成為國內業界成長最快ODM公司。
據王連生介紹,與德通訊2010年成立於中國上海,在深圳、南昌、重慶、印度新德裏和孟買、印尼雅加達設有7大研發生產製造基地,服務於阿裏巴巴、科大訊飛、騰訊、傳音、華碩、MOTO、魅族、阿爾卡特等互聯網平台和眾多全球知名手機品牌企業。其中,在以印度為主的全球化版圖布局當中,與德通訊更是位居所有ODM廠商之首,出貨量遙遙領先。
“與德通訊在智能終端、穿戴式應用、服務機器人、物聯網應用、智能製造等都作了大量的專利布局,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王連生說,由與德通訊設計製造的產品,已銷往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全球1億多消費者使用,並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移動互聯網時代,高科技行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專利數量的多少無疑成了企業研發水平的重要體現之一。據王連生介紹,與德通訊自成立以來,一直提倡自主創新,以尖端技術為主導,截至2018年7月31日,與德通訊共申請專利3028項,其中發明類1850項,有著強大的先進技術作支撐,這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因素。
自主性技術的研發、創新的投入,是與德通訊獲得強大發展的動力之一。戰略升級之後,與德通訊積極和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搭建“產、學、研”長效合作機製,注重高級人才的儲備,讓學術成果和市場需求得到充分互動。
為了鼓勵企業員工積極自主研發,大力開展科技創新,與德通訊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小微發明獎”和“重大發明專項獎勵基金”等一套完善的研發創新機製。企業形成了大膽創新、積極善為的良好科研氛圍,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企業生產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產品推陳出新,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自動測試線第三代最新產品,正在加緊研發之中,預計11月就將正式投用於生產。屆時,我們的產值產能將得到明顯提升。”何光文望著不斷揮舞運作的黃色、銀色機械臂高興地說,到時它們都又落伍了。
推動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
說起潼南吸引與德通訊落戶的優勢在哪?王連生坦誠地說,雖然潼南物流運輸相對成本較高,但潼南有五大優勢:交通便利,處於成渝城市群經濟帶;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宜居宜業;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企業用工相對好招;政府對企業支持力度大,企業有困難,政府每次響應都很快;潼南有較完善的產業鏈,手機企業79家,其中不乏YOTA手機、與德通訊、迪信通等產業鏈條上的“大腕”,高中低端產品合理局部、生產配套比較完善。
“我們企業從落戶潼南到可生產產品,僅僅隻用了半年時間,這真體現潼南‘速度’。”王連生說,從企業落戶潼南到近期即將投產,與德通訊全程都得到了潼南區政府、工業園區的大力支持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全程保姆式服務,優質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在潼南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王連生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工業園區幹部積極幫企業解決生產廠房、工人招聘和用電用水的難題。為了讓企業盡快投入生產,潼南對工業園區南區一棟舊廠房進行了全麵改造,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數萬平方米廠房的改造和裝修;企業7月25日要調試生產線,可電力工期緊張,22日還沒接通電,正感到無計可施之時,園區管委會得知情況後,立即和電力部門積極協調,僅兩天時間就解決了企業難題;企業投產之初,急需招聘一批高素質的智能化設備操作工人,那時,園區和相關部門專題研究後,僅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招齊了數10名工人,這樣的辦事態度和效率,讓企業看在眼裏記在了心裏。如今,企業近期即將可正常生產了,但潼南仍舊負責到底,隻要企業有問題,就會有專人來解決。
說起在潼的下步發展,王連生說,企業早已是謀略在胸。“前幾天,陳敏爾書記在視察我們與德智能工廠時,對公司的創新成果和創業發明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企業要提升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推動產品向中高端水平推進的新要求,這給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增添了我們在潼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信心和決心。”王連生信心滿滿地說,接下來,公司將進一步創新機製,大力推進與德通訊小微企業發明獎金和重大專項發明專項基金的落實;推動企業的智能製造,生產設備由第一代第二代往第三代過度,從而提升智能裝備機械化水平。
王連生說,除此之外,下一步,與德通訊還將在潼南成立與德智能裝備研究院和犀靈機器人培訓學院,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洽談中,相信不久就會在潼南落地生根。
【責任編輯:鄭強】
本期主持
8月30日,市委書記陳敏爾在潼南區調研時,前往與德通訊公司,察看智能產品,了解企業智能化發展和創新成果。他鼓勵企業提升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推動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陳敏爾書記為我們企業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增添了我們在潼南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信心和決心。”與德通訊負責人王連生表示,他們將按照陳敏爾書記的要求,進一步創新機製,推動企業智能製造,提升智能裝備機械化水平。同時在潼南成立與德智能裝備研究院和犀靈機器人培訓學院,真正在潼南實現整機製造、零配件製造、貿易和供應鏈配套智能終端全產業鏈,推動各類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