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歲與山結緣,52年艱辛守護,隻為綠水青山
塘壩鎮封壩村馬鞍山森林腳下住著這樣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鄭隆明,大家都習慣叫他老鄭。老鄭沒有什麼文化,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一件事——看護山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人,在52年的時間裏始終堅守在這片山上,看護著這裏的一草一木;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雨雷電。韶光易逝,歲月的霜痕讓他白了頭發,他卻讓這片山“青春永駐”。
天上飄著小雨,給炎熱的盛夏增添了幾絲涼意。清晨5點多,老鄭家的幾盞燈光打破了山村的寂靜,忙碌的一天開始了。起床穿好衣服,簡單的洗漱過後,鄭隆明拿著掃帚出門了,他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馬鞍山的林間小道裏。“早上涼快些,就掃掃山。不然樹葉堆滿了,遊客來了不好走路。”老鄭佝僂著腰,仔細地清掃散落在地的枯葉,汗水順著他布滿皺紋的臉頰,一顆一顆地滴落在地上。
“把這片山巡下來,大概需要兩個多小時。”老鄭擦了擦額頭的汗珠,繼續說道,自己每天都保持至少
巡山3次,早中晚各一次,一天下來,要走上12公裏路。一天12公裏,一個月是360公裏,一年就是4320公裏,52年來,老鄭差不多走了22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5圈多。“從小就這樣走,幾十年了,已經習慣了。”
老鄭今年64歲,是這片山林的第三代護林員,從他守護山林那年開始,腳下的路不知道被他走了多少遍,他熟悉和深愛著山林中的一切。“這棵樹我們叫它青岡樹。我小的時候才碗口那麼點大,你看現在我兩隻手都環抱不住了。”老鄭張開雙臂用力地抱了一下眼前的樹,眼神極其溫柔,就像抱著自己的孩子一樣。
馬鞍山森林原來叫長溝灣國有林,是一片以柏木、麻櫟、香樟為主,集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為一體的原始森林,森林麵積81.8公頃,山林生長的樹木根深葉茂、林木蒼翠。作為潼南五大名山之一,馬鞍山曆經滄海桑田,至今仍鬱鬱蔥蔥,成為潼南的一道獨特風景。
“馬鞍山上的每一棵樹的位置,我都熟悉得不得了。哪裏少了棵樹,我一眼就能看出來。”老鄭指著前方一片小坡說,為了擴大馬鞍山的綠化麵積,最近幾年,每年的春秋兩季,我都會號召村民、誌願者到山上植樹。“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嘛,多種樹總有好處的。”老鄭樸實地說。雨停了,烈日不知不覺中高懸在天空,刺眼的陽光穿過層層樹枝,灑在了林蔭小道裏,落下斑駁的光影,分外好看。雖然已到炎熱的夏季,山林間卻帶有一絲涼意,耳旁傳來的陣陣鳥叫聲,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美麗與恬靜。這也許就是老鄭所說的“好處”。
第一次巡山完畢後,老鄭再三邀請我們到他家裏作客,“為了方便守山,就把房子建在山林的入口處,走幾步就進山了。山裏的一切我都會第一時間發現。”趁著休息的時間,老鄭開始向我們講述他與馬鞍山的故事……
受爺爺影響 12歲與山結緣
老鄭是土生土長的封壩村人,從12歲開始,他便一直守護著馬鞍山,到如今已經陪著這片森林走過了52個春夏秋冬。“我小時候就喜歡跟在爺爺屁股後麵,和他一起在森林裏來來回回瘋跑。”老鄭笑著說道,爺爺鄭吉山是馬鞍山的第一代護林員,盡職盡責地在這裏守了幾十年,捧回了數不清的獎狀和喜報。“小時候經常翻看爺爺的獎狀,那時候我就感到非常自豪,覺得能守護山林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我在小夥伴麵前都是抬著頭走路的。”說完,老鄭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爺爺去世時,把馬鞍山交給了我父親和我。我父親走不動的時候,又把這片森林托付給了我。”回憶著從前,老鄭頓了頓,繼續說道,當接受這個沉甸甸的使命時,我感覺到我的責任很重大。
“剛開始守林的時候並沒有工資,隻能記點工分。後來慢慢才有了點報酬。”50元一年幹了2年,80元一年幹了5年,100元一年幹了10年,200元一年幹了10年,500元一年幹了5年,1999年初才漲到了3000元一年。對於老鄭來說,他看重的不是那點工資,而是對這片山林無法割舍的愛。“因為這個山對我們老百姓有好處。前些年,別的地方沒有山林,是要燒煤的。我們當地老百姓就沒燒過煤,隔幾天到山上去撿柴來燒,一年還燒不完。”說到這片森林,老鄭無比感慨,不僅僅因為他在這裏灑下了汗水和心血,更因為這片林子造福了這片土地上的父老鄉親。
從青絲到白發 52年的艱辛守護
上世紀70年代,馬鞍山茂盛和優質的樹木成了部分人眼中的“肥肉”。上山盜獵者有之,砍伐林木者有之。而偌大的馬鞍山,並沒有專門的護林隊伍,那時的山並沒有那麼好守。“那個時候總有人來偷砍樹木,我就在山上修了一個茅草棚,晚上就抱著被子去棚裏麵睡。睡一會兒就起來繼續巡山,每晚上要反複起來幾次才放心。”說起以前的艱苦歲月,老鄭至今記憶猶新。
白駒過隙,春去秋來。鄭隆明一直盡職盡責地守護著這片森林,堅守對爺爺和父親的承諾,也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信仰與情懷。“以前我們當地人都說我強得很,不準人砍樹,說我愛樹像愛命,別人家都不願意和我打交道。”老鄭歎了歎氣,為了守著這片森林,他一年四季幾乎都在山上與林作伴,一個多月才去一次場鎮。
上世紀90年代過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偷樹砍樹的人少了,但是老鄭並沒有因此落得清閑。“天氣炎熱的時候,還要多進幾次山,察看林中有沒有煙升起。如果不及時處理,很容易誘發火災,長了幾十年的樹木很可能會毀於一旦。”老鄭告訴記者,沒人盜伐樹木了,火災就成了森林最大的威脅,因此每天的巡山同樣顯得非常重要,絲毫不敢懈怠。“說起來,有一次真的把我嚇著了。有一天我去鄰村親戚家串門,看到山上有一處地方在冒煙,嚇得我趕緊跑回家,才發現是別人家煙囪冒的煙。”說起這場烏龍,老鄭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自從那次事件以後,他便更少出門了。
因為長年累月守山,山林間濕潤的空氣,使得老鄭得了嚴重的風濕,一到下雨天膝蓋就疼。而這些對於他來說,都不算什麼。最難過的莫過於對家人的虧欠。“這麼多年了,家裏事從來沒管過。什麼都是我一個人在操持,再忙再累,他都雷打不動地一天3次去巡山。”說起老鄭,老伴搖了搖頭說,幾十年來,老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護林上,自家的農田照料得很少,收成一直不好。“即便再多怨言,我也還是支持他的。老鄭經常說,這個林子是我們的一筆財富,祖祖輩輩都把它保護下來了,他也有這份責任,管好它,護它周全。”
“小時候我對我父親頗有埋怨,我覺得他不務正業。九幾年的時候,父親的兩個兄妹去雲南創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本來想接我父親一起去,但他偏要守著這個山,不然我們家早就掙錢了。”老鄭的兒子鄭林現在是封壩村的村幹部,年輕時曾對父親的所作所為耿耿於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終於明白了父親對這片山的熱愛,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如今,鄭林也成為了馬鞍山的第四代護林員,重複著父親走過的路,共同維護著馬鞍山的清新與寧靜。
世世代代守護 隻為綠水青山
“我們現在有8個護林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有40多歲,我兒子也成為了護林員之一。”老鄭自豪地說,孫子在重慶讀大學,但隻要一放寒暑假他就會回來和我一起守護這片山林。談到兒孫,鄭隆明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半個多世紀裏,鄭隆明執著地堅守這片山林。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走過的足跡;每一棵樹木的年輪,都映射著老鄭瘦小而偉岸的身影,鐫刻著細膩而纏綿的記憶。守在這擁有上千畝原始森林和眾多珍稀動植物資源的大山上,老鄭盡一生之力保護著這塊綠洲。“我現在也老了,也有走不動的一天,現在有兒子和孫子繼承守山的事業,我還是很欣慰。我時常跟他們說,我們要世世代代把這座山保留下來,讓綠水青山常在,讓它繼續造福我們的父老鄉親。”
夜色中的封壩村格外寧靜,浩瀚的星空披著點點繁星。落葉隨著微風徐徐墜地,發出薄如蟬翼的蟋蟀聲。每當這個時候,老鄭就喜歡站在院壩裏,望著自家房屋後麵鬱鬱蔥蔥的樹木,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靜靜地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月光照在老鄭的身上,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此時的馬鞍山靜謐而祥和。
【責任編輯 鄭強】
本期主持
塘壩鎮封壩村馬鞍山森林腳下住著這樣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鄭隆明,大家都習慣叫他老鄭。老鄭沒有什麼文化,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一件事——看護山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人,在52年的時間裏始終堅守在這片山上,看護著這裏的一草一木;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雨雷電。韶光易逝,歲月的霜痕讓他白了頭發,他卻讓這片山“青春永駐”。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