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後古稀老人台前川劇行家
“傷害學生為那遭?著身馬房裏睡倒,不知何時出籠牢......”台上演員唱得生動傳神,台下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會場裏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在觀眾席中,一位老人格外引人注意,隻見他神情專注,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戲台,時而微笑點頭,時而動情哼唱,他就是潼南區戲曲協會會長古大明。
采訪當天,正好趕上區戲曲協會成立14周年,古大明非常看重,請來了協會的老藝術家們和戲迷朋友,在區文化館舉辦了一場精彩的聯歡演出。“台上這位唱高腔的女演員就是我們協會的新生代演員,川劇的未來就靠他們這一代傳承。”古大明拍了拍演員的肩膀,滿意地說道。
隨後,古大明帶著記者來到了演員休息室。“這裏是休息室,也是川劇演員們探討劇本和表演的工作間。”古大明告訴記者。休息室裏,7、8名演員正忙著化妝、扮相,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古會長,上次創作的劇本還得再改改,有些細節還要再深入一點才好。”一位劇作老師向古大明征求意見。“好呀,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修改劇本,要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感染觀眾。”古大明說到。
“這是皇帝戴的帽子,這一頂帽子是王爺戴的。你看這些帽子有點鋼盔的感覺,那就是武將戴的帽子。”介紹起道具來,古大明如數家珍,談起川劇的曆史和發展,他更是說得頭頭是道。“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戲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古大明翻著川劇資料,向記者一一介紹起川劇的發展曆程。
與戲結緣成鐵杆戲迷
古大明年近70,本應在家頤享天年,卻因一顆熱愛川劇的心,至今仍留在戲曲協會,處理著協會大大小小的事宜。“我是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從小就癡迷川劇,小時候隻要一聽到鑼鼓聲響起,便會立馬跑去看表演。”古大明一邊用毛巾擦拭著演出道具,一邊說到,“我記得第一次看戲的時候,我才7、8歲,父親和爺爺帶我去禹王宮看戲。那個時候我個子小,根本看不到戲台,就看到人影在晃,但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就被迷住了。”古大明回憶道。
聲聲高腔響徹雲霄,段段彈戲高山流水,曲曲胡琴動人心扉。川劇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古大明。而年少時與川劇的小小接觸,也成就了古大明與川劇大半生的緣分。
“即使開始參加工作了,我也會去看川劇表演,成都、重慶、潼南,各個地方的我都去。”古大明笑著說到,川渝地區的名家們,他幾乎都認識,還認識了許多和他一樣的戲曲愛好者。
那時候的古大明,還隻是資深戲迷,他和川劇最深層次的接觸,也就是和票友們聚聚會,或時不時地哼唱兩句。看戲、聚會,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克服重重困難潼南川劇再現輝煌
上世紀90年代,受市場的影響,曾紅極一時的潼南川劇團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許多演員另謀生路或者去外地發展,使得大批資深戲迷無處看戲。看到潼南川劇的沒落,古大明覺得非常可惜,卻又無能為力。“從90年代到2000年,那個時候好幾年都沒地方看戲,演員們有的另謀出路,有的去外地發展,也沒人演戲了。”說起以前,古大明很是遺憾。
“2005年,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喜歡川劇,就推薦我負責把潼南川劇團重振起來。”古大明從沒有想過,自己隻是一名普通的戲迷,而川劇文化博大精深,要承擔起恢複潼南川劇的重擔,這可有點為難了。“當時我很猶豫,一票戲友一直鼓勵我,說潼南川劇沒落了確實可惜,川劇也需要我們去傳承。深思熟慮後我就接下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隨後,潼南川劇團戲曲愛好者俱樂部應運而生。俱樂部是成立了,但要恢複以前的光彩,還是困難重重。“當時我首先找到了以前川劇團的演員,希望他們和我們一起重振潼南川劇。因為大家都真心的喜歡川劇,所以一拍即合,加入了我們這個俱樂部。”古大明說到。
“演員就位了,下一步就是拉攏觀眾了。為此我們決定每個月舉辦3次座唱。”古大明想了想說到,當時我們沒有場地,隻能到濱江公園租場地,音響設備也是大家湊錢買的。
原來,川劇團愛好者俱樂部成立之初是沒有經費的,為搞好這個俱樂部,也為心中傳承和發揚川劇的決心,古大明一直堅持著,沒經費就拉讚助,甚至有時候自己掏腰包來補貼俱樂部。
“當時缺經費,我們就和幾名老同誌去各個單位拉讚助,或者幹脆自己掏腰包出錢,這樣來維持服裝、道具和演職人員的化妝品開銷。”古大明說到,以這種方式籌措資金,初步克服了演出上的困難。
座唱的成功舉辦,令潼南川劇恢複生機,幾乎場場座無虛席。“在濱江公園那一路,坐滿了人,懂戲和不懂戲的都拍掌叫好。”古大明認為,正因為潼南有深厚的川劇文化傳統,才使得座唱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2009年,潼南川劇團戲曲愛好者俱樂部正式更名為潼南戲曲協會。在古大明的帶領下,潼南川劇重新煥發青春。14年來,戲曲協會共演出410場,其中化妝演出260場,座唱150場。觀眾達40餘萬人。同時,協會自編了《情懷》、《大醫楊淮清》、《童心》等30個劇目,受到觀眾的支持和肯定。
“2017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潼南川劇分別在CCTV15和CCTV5登台亮相,錄製的漁家樂、變臉、吐火等劇目深受好評,盡情展示了我們潼南的風采。”古大明驕傲地說道。2017年,潼南區戲曲協會被重慶市文化委、重慶市教委命名為川劇非遺傳承基地。這對古大明和所有致力於川劇發展的藝術家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和肯定。
弘揚民族文化堅守川劇陣地
“潼南川劇如今麵臨著演職人員普遍老齡化,而又後繼無人的局麵,這些依舊是川劇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古大明深深地歎了口氣。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協會想了這麼幾個辦法,一是我們采取辦培訓班的方式,培養小朋友參與川劇表演;二是把一些優秀的傳統戲進行改編、重新打造,讓戲曲內容更貼近群眾生活;三是堅持送戲進校園活動,多培養一些小觀眾、小演員,使川劇後繼有人。”談到接下來協會的工作重點,古大明說道,我們協會要肩負著傳承川劇的任務,重點是號召和動員我們潼南喜歡川劇的青少年,讓他們都加入到傳承川劇藝術的行列,這樣潼南川劇的傳承才大有希望。
目前,戲曲協會不但深入到梓潼、雙江、米心鎮等鄉鎮,開展送戲進村社、進社區活動。而且從2012年到2016年,曾多次開展送戲進校園活動,潼南中學、大佛中學、人民小學等20所中小學共3萬多名師生觀看了演出,使他們體驗到了生動形象的傳統文化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舊文化不斷碰撞、更替,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麵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麵,但正是有了許多像古大明這樣願意為文化傳承出力的人,才能使我們璀璨的傳統文化得以繼續閃耀,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5千年的曆史和文化屹立不倒。
【責任編輯鄭強】
本期主持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川劇臉譜等更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潼南川劇,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許多川劇名人,比如川劇大師廖靜秋、川劇名角周世祿、唐彬如等。老一輩人對川劇的發揚和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才使得潼南川劇在川渝一帶赫赫有名,如今,潼南川劇的發展更離不開當代川劇人的奮鬥和努力。
聯係我們
- 1. 郵件報料:發送郵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聯係電話:023-87281039
版權聲明
- 潼南網原創策劃出品,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