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德通訊智能生產車間。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波)位於潼南高新區的與德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移動通訊和智能終端的開發、設計和製造商,年生產手機超過600萬台。走進與德通訊的生產車間,你可能會覺得特別驚訝,兩層廠房、近百台各類生產、檢測設備,但操作這些設備的工人卻隻有不到80名。 與德通訊總經理王連生介紹,工人少的原因是公司投入8000多萬元對整個車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引入了5條全自動SMT生產線、2條全自動單板測試線和4條整機測試線,機器設備代替了人工,實現了電子元件裝配、手機組裝、整機檢測的全程數字化管控和智能化加工。
比如整機測試環節,就是在手機出廠前對手機的操作係統、攝像頭、按鍵、屏幕、聽筒、話筒等功能進行合格率檢測,以前靠人工操作一個流程至少需要12名工人,改用智能化測試後,隻需要2人即可完成。
對與德通訊來說,數字化車間帶來的不僅是人工成本的減少,智能設備裝配的精密度和檢測的準確率早已超過人的感官測試。王連生說:“通過數字化車間,工人可以通過電腦對產品加工的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生產管理更加精密,產品質量顯著提升,進而吸引到了華為、阿裏巴巴等高端客戶,產品的附加值呈現幾何倍數增長。”
同樣在潼南高新區,捷佳泰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汽車零部件關鍵技術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生產的汽車傳動軸部件,由於質量可靠,安全性能高,在業內得到廣泛認可。
2017年10月,根據客戶需求,公司需每天生產三槽殼和軸杆的一萬二千隻,當月必須完成三十五萬隻的訂單,可大量的訂單卻讓公司負責人夏永鑫犯了愁,“現有工人就算兩班倒,也不能按時按質完成訂單量,臨時招工,又怕因技術不熟練影響產品質量。”這次經曆讓夏永鑫下定了決心,必須對生產環節進行“機器換人”。
“機器設備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不怕高溫不怕凍,再大的訂單也不用擔心。”夏永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名工人隻能負責一台生產設備,現在一台機器人能負責3台生產設備,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人工成本也直線下降。”
嚐到智能化甜頭的夏永鑫也給企業定了一個小目標,他與重慶郵電大學先進製造係簽訂合作協議,公司提供部分研發經費,並建立碩士研究生實踐科研基地,共同開發新一代搬運機器人,讓學院科研成果為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助力。他說,“下一步,企業還將借力首屆智博會成功舉辦的東風,進一步提高產品智能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潼南高新區,跟捷佳泰一樣實施智能化改造的還有重慶奧爾瑪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專業研發、設計、製造、銷售手機、電腦金屬零部件,汽車、摩托車金屬配件,精密鑄造,精密模具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高速CNC就是其核心設備。
“裝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後,公司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產品的精密度最高可到1%毫米。”公司總經理沈鴻斌告訴記者:“這個車間有24台高速CNC設備,而控製這24台設備的員工隻有2人,平均48分鍾就能加工一台GIMI投影儀鋁製外殼,2個人一天可生產400套產品。”
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的另一個作用是,能充分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奧爾瑪的智能數字工廠將生產設備聯網,通過數據自動上傳反饋設備運行情況,將人和設備緊密聯係在一起,工廠管理者可以在手機或者PC終端觀測到每台設備實時數據。
沈鴻斌給記者舉例,在設備控製係統上設製了軸承的溫度標準,如果溫度超過80攝氏度時,係統就會報警,並提醒技術人員立即反應處理,實現了信息收集、分析、反饋的同步進行,既省時又省力。
2018年,像捷佳泰、奧爾瑪一樣實施了“機器換人”的企業在潼南共有10家,但相對於企業總量,這仍然是少數,要真正改變傳統生產工藝、傳統裝備水平、傳統管理模式,實現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潼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隻要路子對了,遠一點、慢一點我們都不怕。”區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說:“潼南將始終把智能化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攻方向,壯大智能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構建智能體係,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潼南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責任編輯 王梓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