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瑰麗的濱江城市。 

智慧旅遊。 
潼城靚麗畫卷。 8月30日,市委書記陳敏爾來潼調研時指出,要充分運用曆史人文、山水自然,走產城景融合發展之路。讓廣大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漫步潼城街頭,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高峻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鮮豔的花卉彼此輝映。濱江濕地公園,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大佛寺濕地公園、人民生態公園、九龍山森林公園,仿佛一顆“綠寶石”,點綴出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駛去,星羅密布的公路網,將城區和鄉鎮連在一起。 在這裏,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賞一地璀璨的鮮花,望一眼嬌嫩的綠意,享受滿滿的幸福。如今的潼南,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好產城景融合之路,全力打造休閑旅遊的花園城市、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現代宜居的濱江城市,加快實現做大做強做美宜居城市。 休閑旅遊的花園城市 一年四季芳香四溢 “現在擋牆修築工作順利推進,廊橋底柱已經澆築完成,14個荷花池建設工作穩步推進,預計11月底完工,12月廣大市民就能享受到這片公園帶來的實惠。”9月5日,記者走進大佛寺濕地公園施工現場,公園施工方負責人告訴記者,美麗的荷花主題公園將很快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記者了解到,為考慮市民各項需求,大佛寺濕地公園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不僅建設有大型的景觀水體工程、休閑健身步道、停車場地等,還有豐富的荷花綠化景觀,建成投用後將為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閑、遊覽、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成為扮靚潼城的又一道美景,又一張“名片”。 “我們周圍的居民都很期待這個公園早點建成,以後出門不光能鍛煉,還能就近欣賞到美麗的荷花,想想都令人高興!”家住大佛壩附近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大佛寺濕地公園建成後,不僅方便散步,還可以帶親戚朋友來逛逛。 大佛寺濕地公園的建設隻是潼南建設花園城市的一個縮影。今年來,全區共啟動3個公園項目建設,力爭打造出一批園林綠化精品項目,大佛寺濕地公園、人民生態公園等項目因建設品質和檔次較高,便是其中的精品項目。 如今的潼城,四季鮮豔燦爛,生活在潼城,你能見到各種高顏值的公園,各式美麗的鮮花。不少市民發出感慨,潼城四季繁花似錦,這座城市如同花園一般美麗。 建設“亮麗、多彩、溫馨”的花園城市,正是潼南深入貫徹陳敏爾書記調研潼南講話精神,走好“三條路子”的雄心壯誌。如今花卉特色公園、花漾街區等精致而充滿意境的景觀在潼城落地開花,預計到2020年,潼南花園景觀數量將達到20個以上,“花園城市”的願景將逐步化為現實。 “今年以來,我們加強公園、廣場綠化管護水平,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製度,使綠化養護工作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管理的軌道。升級改造濕地公園綠地1600平方米,城區綠地栽植各類開花植物約8000平方米,補植城區行道樹3000餘株,灌木約7萬株。”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根據潼城“一江、兩岸、四大片”的城市框架,立足花園城市建設,突出抓好鮮花栽種、補栽補植及城區綠化升級改造工程,保障潼城一年四季芳香四溢,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現代宜居的濱江城市 山水輝映江城交融 “你看啊,涪江生態濕地公園、新城公園、金福島濕地公園等等,都在涪江邊,甚至在江裏也建有江心島景觀。”9月5日上午,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指著2018年城建項目圖對記者說。 梳理今年的城建項目,記者發現,城區至少有13個項目與“江”有關,其中9個做的是涪江的文章。今後的城建項目,以涪江潼南段為軸來布設,扮靚涪江,打造“最美江岸”,彰顯潼南現代濱江城市特色,使之成為成渝城市群中,有個性、有特色、有魅力的城市。 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在實施城建項目時,我們堅持生態優先、最少幹預的原則,對江岸、河岸進行生態保護、綠化建設和景觀打造,形成濱水公園、親水平台等為特色的濱水開放生態景觀走廊,展現濱江城市秀美靚麗的形象。” 持續建設的夜景照明工程,也是今年實施的重點城建項目。 “我們的目標是將沿江重要節點形成整體夜景效果。”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結合潼南打造現代宜居的濱江城市的要求,通過實施濱江路、涪江濕地公園、涪江大橋、蓮花大橋等夜景照明工程,融入現代科技手段,突出潼南曆史文化元素,展現動靜結合、色彩繽紛、內涵豐富、獨具文化魅力的濱江城市靚麗畫卷。 “這些工程不僅為江景‘美容’,還完善了城區功能配套。”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涪江兩岸中心城市段完善江景,完備配套設施,提升夜景檔次,將把江城交融、流光溢彩的現代宜居濱江城市展現給大家。 “通過對濱江路、潼南大道北段、南段等涪江兩岸的濱水道路進行綜合改造提升,加強沿江岸線梳理,深入挖掘潼南山水人文特色,同步開展景觀打造、風貌改造和功能提升,突出濱水特色,展現潼城秀美形象,彰顯山水輝映的城市魅力。”該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區城管局還將重點推進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實現一江兩岸、夜景照明等“出亮點、出品位、出成果”,呈現更多“引爆點、閃光點、興奮點”,充分展現潼南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和現代濱江城市的全新形象,不斷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有詩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太安鎮罐壩村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鄉村的美景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農村空氣好,服務也方便,退休後回到鄉村修養身心,是最好不過的事了。”罐壩村村民張老師笑嘻嘻地告訴記者,他是在城裏任了大半輩子的教師,退休後回到老家,每天早晨起床後,到自家小花園去澆澆花,菜地裏摘點青菜、蘿卜,然後到院子裏打打太極,不亦樂乎。 “我們致力於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讓城鄉居民在罐壩能夠真正安居,讓回流人才發光發熱能夠真正樂業,讓城市向往鄉村,讓鄉村留住鄉愁。”罐壩村黨支部書記鄭長春告訴記者,為打造美麗田園鄉村,罐壩不斷優化鄉村田園風貌,做到步步成景,戶戶成畫,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建成村民新居、標準化衛生室、標準化村小學、超市等便民基礎設施,並持續拓展農業產業鏈,吸納返鄉就業1000餘人,人均收入達到14000元。 近年來,罐壩村通過保護山水田林湖生態,建設田園鄉村,留住獨特生態環境,構建田園化形態,不折騰、少動土、保風光,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周邊鄉村的自然和文化風貌。 城區的周邊村鎮是城市的後花園,是城市空氣的淨化器,是城市心靈的療養院。打造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不僅要在城區開門見山,推窗見園,更要保護城周村的自然風光,建設田園鄉村。 “讓市民感受農村的田園氣息,讓農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質。近年來,我區統籌山林、田園、水域、綠地生態建設,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上有機融合,致力於打造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區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設田園城市就是要讓城市與田園相互滋養,文化與田園融合發展,田園與產業交相輝映,以山水田園風光為基礎,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理念,打造以人為本的田園城市發展道路。 截至2017年底,全區林地麵積達到61.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5%,各類公園星羅棋布,道路變綠廊,山水相依,田園城市相映成趣,真正做到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產城融合,和諧共生,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將生態宜居夢實現,過上向往的生活。 推進智慧旅遊 讓大數據智能化為服務業賦能 記者在大佛寺景區看見,雖然前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但景區大門仍然顯得井然有序。隻見大家不慌不忙的拿出手機在門禁係統上掃一掃,便正常通過,進入景區。 “現在到大佛寺來玩好方便,從買票到進入景區都十分便捷,都能實現自主操作。”剛剛走進大門的遊客張先生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就是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個山城通APP,在上麵購買了大佛寺的門票,獲取了一個二維碼,到了這裏,用二維碼在門禁上掃描一下就成功通過了,這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好多。 據了解,這套門禁係統是大佛寺景區在8月下旬開始安裝的,安裝以來,不僅方便了遊客快速高效地進入景區,還對大佛寺遊客管理帶來了好處。“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這套門禁係統清楚地知道一天遊客量大小,多少全票,多少半票,一目了然。“大佛寺景區工作人員張玲玲告訴記者,相比以前,人工統計數據十分繁瑣,工作量大,還容易出錯。 不僅如此,每一個景點的標誌標牌的低端都有一個數字導遊二維碼,遊客可以通過這個二維碼輕易地獲得景點信息,十分便捷。同時,智能語音也給遊客提供了實時導覽。“我是第一次用這種數字導遊,看到大家在用,我也試著掃了一下,還很好用。”遊客王女士拿著手機向記者介紹道。 “我們還將利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借助便捷的終端上網設備,及時發布信息,方便遊客預定支付,強化導覽、導航、導遊、導購、投訴等功能。”區旅投集團綜合部長黎小朋告訴記者,我們將建成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台,覆蓋全區所有景點、景區。 “到2020年,我區所有A級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及星級農家樂等重點涉旅場所全部接入智慧雲平台,建成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台。實現‘一部手機遊潼南’,旅遊公共信息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旅遊在線營銷能力全麵提升,行業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區旅遊局副局長劉可榮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區將著力推進包括建設和完善全域旅遊雲平台、建設全域旅遊大數據平台、推動全域智慧旅遊大數據共享、推動全域智慧旅遊基礎配套建設、推動全域智慧旅遊信息服務體係建設等9大方麵的工作。(全媒體記者 餘豔清 黎昭 王鵬 趙晨城 張藝凡 李鬆) 【責任編輯 郭偉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