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江河柏梓段清漂。 近年來,潼南始終堅持保護綠色本底,統籌協調國土空間、產業布局、人口規模和環境容量,紮實開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水生態總體安全,但同時也存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部分河流水體汙染比較嚴重等不足。 為維護全區水環境健康生命、實現可持續永續利用,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潼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按照中央、市委安排部署,著力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全麵推行河長製和實行小流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治,通過打好組合拳,形成齊抓共管的運行機製,全力保護好全域水環境。 全麵構建河長體係 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 “目前,我區建立區級、鎮街、村(社區)三級河長體係,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潼南以保護水資源、管控水岸線、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複水生態、實現水安全為主要任務,在全區全麵推行河長製,著力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庫管理保護機製。 據了解,為全麵構建河長體係,區委書記、區長擔任區總河長,區委專職副書記、區政府分管水利和環保的副區長擔任區副河長,鎮街同級黨(工)委書記擔任鎮街河長,鎮街、村(社區)的黨(工)委、支委主要負責同誌擔任河流流經鎮街、村社段河流河長。落實目標責任,層層簽訂《河長製目標管理責任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區共設置河長395名,其中區級16名、鎮街級101名、村社級278名。 周全林是龍形鎮高橋村的河長。自上任村級河長以來,每周三,都是他巡查鷺鷥溪河的日子。清漂、查看排汙口、抽檢養殖場……將負責的河段一步步從頭走到尾,一絲不敢放鬆。 “特別是前段時間解決了汙水處理廠的故障後,現在每周我都要去看一次才放心。”周全林說,當時接到高橋村河段義務觀察員報告時,高橋村農民新村的生活汙水已從排汙口自排而出,影響了當地居民乃至下遊村民的居住環境。對此,周全林第一時間聯係維修人員趕赴現場,僅用兩天時間就恢複了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有效遏製了生活汙水汙染周邊環境,保障了該河段的水環境質量。 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高橋村汙水處理廠故障得到如此快速的處理,正是得益於該鎮常態化的監管巡查製度和嚴格的河庫管理保護機製,將河長製執法監管責任真正落到了實處。 實行小流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治 確保水環境安全 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消除飲用水安全隱患,確保居民生活飲用水安全、衛生,潼南加大對人工運河的綜合整治力度,先後清運沿線場鎮及村民生活垃圾700餘噸,並設置界限標誌標牌,明確水源地保護範圍。同時,我區還投資近千萬元徹底清理涪、瓊兩江沿岸傾倒的生活垃圾10萬餘噸,並建立長效機製,杜絕汙染反彈。目前,轄區涪江河、人工運河兩個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2015年以來,我區落實農發行重點建設基金2.03億元,啟動實施了瓊江流域綜合整治項目,新建二、三級汙水管網近100公裏,完善10個場鎮垃圾收運體係建設,實施6個重點場鎮河道清淤、疏浚工程,還添置自動清漂船,徹底取締瓊江(安嶽段)違建幾十年的網箱養魚700餘口。此外,我區環保部門還嚴格環境執法監管,督促瓊江沿線的盈裕絲綢、三鑫林業等企業對老舊廢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80%以上廢水循環利用。 同時,針對轄區內畜禽汙染給兩江流域帶來的環境壓力,區環保局關閉了塘壩、臥佛等流域內81家養雞場、8家養鴨場,並通過10支專業清漂隊伍和7艘自動清漂船,於每年三四月進行不間斷清漂,初步形成“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一舉消除了導致瓊江水質“惡化”的各類汙染源頭。 “受上遊來水影響,每年三四月都有大量的河道水葫蘆、浮萍等漂浮物進入瓊江,嚴重時,整個河麵都將被封閉,靠沿線鎮街成立的清漂隊伍進行人工清運工作量很大。”區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流域水體的流動具有跨區域性,而水汙染防治的屬地行政監管具有區域性局限,如果不能齊心協作,可能造成上遊排汙、下遊遭殃的現象,危及流域社會的穩定。因此,為了“破解”上遊來水汙染難題,我區對內建立了以環保、公安、檢察等部門協同處置環境汙染案件的部門聯動機製,共同保障瓊江水環境安全;對外則與上遊船山區、安居區、安嶽縣,下遊的銅梁區、合川區簽訂了聯動協議,協同應對各類水環境事故。(全媒體記者 譚春蘭) 【責任編輯 鄭強】 |